文化改革发展列入考核体系 软实力有了刚性要求
发表时间:2013-03-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前些年我们一直在呼吁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这次终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来了。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文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将文化改革发展纳入到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导致有些地方存在“口头上重视,抓起来忽视”等问题。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提法,实际上是再次重申了党中央关于把文化建设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的要求。我注意到文化是被放在民生部分来考量、来布置的,这体现了政府高度的文化自觉。”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说,由于换届等原因,地方政府有时候会将文化工作当做政绩工程来抓,等换届完成,工作进入常态化,文化工作又被边缘化。文化工作被纳入地方考核体系后,对于防止地方政府对文化工作“热一阵、冷一阵”有很大的作用。“总理从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从顶层设计方面保证了文化投入的刚性、文化发展的理性和文化建设的常态性,实际上真正从制度层面把文化纳入到‘五位一体’战略格局来思考、来布置、来深化。”他说,相信这一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将是长期的,作为一名文化系统的人大代表也是最兴奋的。

  “建立文化绩效考核体系,将此前抽象的文化软指标变为可量化的硬性指标,将会促使地方政府重视文化发展。对文化发展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表示。不过,高云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文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主要侧重于文化经济层面,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政策,有可能造成对真正能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容文化建设的忽视。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度设计,以达到文化建设量与质的和谐统一,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他说。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高云认为,绩效考核本是经济学范畴用语,从这个层面而言,建立文化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应侧重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中的惠民工程,比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比例以及所占GDP比重,每年送戏下乡多少场等,是文化发展中可量化的那部分内容。

  他以江苏为例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进行制度设计,把过去抓不着的文化绩效进行量化分析,建立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体系,主要包括4个方面15项指标:文化发展方面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等项指标;政府投入方面包括文化体育传媒经费支出增长率等指标;文化服务方面包括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等指标;文化消费方面包括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消费支出总比重等指标。

  “考核指标应注重两手抓,既抓硬件建设,又要抓软件建设。国家近些年投了大量资金,基本上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乡镇文化站,由于待遇等问题,很多文化站空置,无人去组织开展活动,国家的大量投入失去其应有意义。所以应该建立一套全面考核体系,保障地方政府在软件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同样的精力和财力。”沈铁梅建议。

  郑晓幸说,在经济发展中,地方有着严格的考核体系,而文化方面,长期以来都是讲意义、地位和作用,缺乏刚性要求和指标。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这一指标如何科学化建立。希望中央有关部委加强评价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兼顾基本指标和地方性指标。“既要说好普通话,又要说好方言”,注重可操作性,制定出与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刚性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殿贵认为,文化建设考核评估体系是一项新的考评机制,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复杂,因此在制定考核评估标准及方法上应注重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党委、政府职责范围,采取自我评价、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核查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实行年度考评和奖励。具体实践中要坚持考核内容公开、考核标准公开、考核过程公开、考核结果运用公开。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真正把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和督查范围,年度对此项工作有部署、有规划、有督导。研究制定促进本地文化建设发展政策文件,制定下发本区域、本单位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并有本年度文化建设具体工作计划和责任分工。科学统计文化建设发展,纳入统计指标体系,数据翔实准确,各级发改委、国资委、编办、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土地、税务、工商等部门积极支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用足用活政策。同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文化项目建设用地和加强金融服务等方法,促进本区域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记者 刘修兵 郭人旗 张建友)

责任编辑:王钰
更多
  1.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相关报道
  1. 新闻聚焦
  1. 联盟联播
  1. 深度评论
  1. 专题活动
  1. 身边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