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中见证“人大监督新局”
发表时间:2013-03-03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细节印证历程。

  细节见证辉煌。

  回望过去的十年,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走过了一段峥嵘的“黄金岁月”。在这段难忘历程当中,作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监督工作的作为有声有色,表现可圈可点,让人从一个个细节中真实地感受到这辉煌时期里的“人大监督新局”。

  细节之一:

  “效”,务求实效不走过场

  近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把增强监督实效作为监督工作的关键,在监督过程中紧紧围绕增强监督实效这一中心环节,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切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务求取得监督实效。拖欠农民工工资和职工工资,这在十年前曾是一个群众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突出问题。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之后,高度关注此事,通过相关执法检查进行监督过问,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2004年,再次在相关执法检查中督促解决这一问题,明确提出要在2007年年底前“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历史拖欠”的要求。到2006年年底,2003年以前累计拖欠的农民工工资337亿元已经全部偿付。到2007年年底,全国多数省份基本解决职工工资历史拖欠问题,少数清欠任务重的老工业基地省份,也在2008年上半年偿还了历史拖欠的职工工资,真正取得了监督实效。不仅如此,像对滥占耕地、出口退税、超期羁押、食品安全、劳动合同、保障性住房等问题的持续监督,也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受到广泛好评。

  细节之二:

  “大”,着眼大局研究大事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人大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规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扣住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紧紧盯住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问题,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着眼大局、研究大事,特别是提出“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重中之重”这一监督思路,使人大监督发挥出“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放大作用。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当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除按计划听取审议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工作等报告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又专门安排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情况的报告,推动了中央宏观调控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转年,又结合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选择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等四个题目,开展为期近三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当年十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上,同时安排听取审议国务院专项工作报告和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保证了中央政府这一重大公共投资计划的有效实施。

  细节之三:

  “快”,工作节奏稳中见快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03年组成之初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在2008 年组成之初,都分别遭遇国内的非常时期——抗击非典疫情和禽流感疫情、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应对国际金融风暴。中华民族在难以想象的内外考验中共克时艰。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举。在我国遭遇非典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及时安排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非典防治工作的报告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刚刚听取完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情况报告后不久,又破例加开委员长会议,专门听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情况的报告,决定及时调整中央预算。“抗震救灾需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吴邦国委员长的话语传递给国人的是信心、力量和深情。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安排听取并审议抗震救灾情况报告、灾后情况报告、经济运行形势报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情况报告,等等,还几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原定的常委会会议议程,并以罕见的声势和力度,在2009年5月及时果断地展开对中央应对金融危机重大决策实施情况的大规模专题调研。这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系列作为,其速度之迅、节奏之快、效率之高,在全国人大历史上实属少见,可谓“反应迅速、稳中见快”。

  细节之四:

  “民”,情系民生体察民情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浓烈的民生情怀,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情系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纾解民忧、珍惜民力,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的理念,着力加强对解决民生问题的监督,自觉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仅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 “一府两院” 的11个专项工作报告中,6个直接涉及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全年安排的三项执法检查,全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这一年,针对此前爆发的“三鹿问题奶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给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严重危害,全国人大常委会不仅及时审议通过了食品安全法,还于当年在全国范围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清理和完善配套法规,尽快制定和修改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现全程监管、科学监管,着力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时隔一年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启动了对食品安全法的第二轮执法检查。其对人民生命和健康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细节之五:

  “创”,探索创新有声有色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增强监督实效这个核心,在法律的框架下,对监督工作的形式、内容、程序、流程甚至时间安排等,进行探索、创新和完善。从2003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完善的这样一套监督程序、流程:在听取政府专项报告之前进行专题调研、针对同一主题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报告和常委会调研报告、将常委会审议意见送交国务院研究处理、要求政府部门限时回复审议意见处理情况,就是一个重要的探索与创新。后来又探索出在听取政府专项报告之后进行专题调研或跟踪检查,执法检查之后第二年又进行跟踪检查等新的监督形式和程序,还探索出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报告、法律修改、专题调研、专题询问、代表重点处理建议督办、跟踪检查、跟踪调研、跟踪督办等多种监督形式交叉组合、接力推进的“综合监督”模式,都十分有效地推动了有关问题的解决。从监督工作的时间安排上也可见探索创新精神。在对中央政府部分重大公共项目投资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时,就把时间选择在项目实施之后半年时间左右;在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开展专题调研时,是在纲要编制进行之际和全国人代会审查批准规划纲要半年多之前。这种时间安排的创新,避免了“事后诸葛”、增强了监督时效。特别是两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专题询问、专题调研、联动检查、重点督办以及跟踪检查、跟踪调研、跟踪督办等监督形式的创新之举,更令十年来的人大监督工作有声有色。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有创新之举。在五、六月间开展的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过程中,执法检查组采取了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大范围发放调查问卷等公开透明的监督做法,得到了公众的热烈回应。

  细节之六:

  “实”,工作作风扎实深入

  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一个鲜明的突出特点就是作风务实、注重行动、不尚空谈,开展执法检查或专题调研切实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仅以2009年5月末启动的对中央政府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所展开的专题调研活动为例,从五月末到八月初这三个月时间里,路甬祥、华建敏、司马义• 铁力瓦尔地、陈昌智、严隽琪等五位副委员长亲自率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专门委员会的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四十多人,分赴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冒高温、顶酷暑,深入到施工工地、田间地头、科研院所、校园医院,在现场进行面对面的调查研究,最后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多达16份,提出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这种大规模的调研行动,以前在全国人大是没有过的,所展现出来的宝贵的务实作风和求真精神,更是在全国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可以说,这两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吴邦国委员长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做好人大工作的内在需要,其本身也可以起到推动有关方面改进工作的作用。正是在常委会领导人这样的大力倡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专题调研中形成了积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好风气,在委员审议和专题询问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日益浓厚的求真务实之风。正是这种务实作风,大大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力度,让人们切实看到了人大监督的实效。

  细节之七:

  “准”,选点准确开方对症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监督重点选得“准”。所选的监督重点大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关键性问题、全局性问题或突出性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但都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准确地“捕捉”到,及时纳入到监督范围,提出很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这不仅体现了很高的监督水平,而且体现了全国人大的人才优势。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推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投资计划的有效实施作为监督重点,就说明其很有眼光和魄力。因为这一计划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是关系到我国在呼啸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能否安全度过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能否抓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的关键性“牛鼻子”问题。所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不失时机地展开专题调研行动,而且选择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卫生、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农田水利建设这四个方面调研题目,都切中要害,都是事关一揽子计划能否得到切实落实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大问题。事后证明,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配套资金不够落实、地方债务风险、进展不平衡以及个别地方滥铺摊子等突出问题,以及提出的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严格把握投资导向,优化投资结构,落实配套资金,规范管理程序,加强投资监管,防止重复建设,真正把钱用在刀刃上等建议,都非常准确、及时对症。

  细节之八:

  “硬”,触及问题不拍碰“硬”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无论是针对防治非典、“三农”问题、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经济运行形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听取并审议工作情况报告、开展大规模专题调研、进行专题询问,还是针对劳动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法律进行执法检查、跟踪监督,触及的都是有关国计民生、公平正义的“硬”问题,破解的都是事关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硬”课题。用吴邦国委员长的话说,就是要抓住代表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解决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抓到底、务求实效,推动有关方面切实改进工作,建立健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长效机制。可以看出,在复杂危急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牢牢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怕硬、不畏难,积极开展工作,依法行使职权,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倾听民声,敢于啃“硬骨头”,充分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与全国人民一道攻坚克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其胆气令人钦佩。

  细节之九:

  “远”,目光远大深谋远虑

  从十年来的监督工作中,可以看到全国人大常委会部署工作、研究问题时目光远大、视野开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确定监督重点时深谋远虑,经常关注那些关系我们国家甚至全人类长远发展、长治久安的长远性问题。耕地保护、粮食稳产、农民增收、水利建设等“三农”问题无不关系我们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全国人大常委会抓住不放,从2003年以来连续十年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监督,效果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从十届以来持续关注,特别是在2008年以来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时期,更将其纳入重点监督的视野,通过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报告、专题调研等多种监督方式,督促有关部门正确处理解决当前困难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始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极为关心,通过作出专门决议、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修改相关法律、开展国际合作等进一步加强这方面工作,展示了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

  细节之十:

  “紧”,紧盯不放一抓到底

  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找到一条关于增强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重要经验,即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抓住一些关键性、要害性的问题,像牵住 “牛鼻子”那样紧紧牵住这个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紧盯不放地进行跟踪监督,从而起到了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监督效果。十年当中,针对食品安全法、劳动合同法、农业法、工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水污染防治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施行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两轮、有的甚至三轮的执法检查,有的还针对执法检查报告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并把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执法检查报告结合起来,如2009年4月份在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报告的基础上,委员长会议决定由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开展跟踪检查,并在当年12月份的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审议了跟踪检查报告。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工作的改进,如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促使原定计划十年试点完成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三年内实现全覆盖。

  十年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可以说是新风扑面,对于开创人大工作局面、创新人大监督工作形式,有着重要意义,使人大监督工作跃然生色,标志着人大监督工作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推动着人大监督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回首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历程, 让人听到民生民意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殿堂的充分表达,也让人看到国家昌明、政通人和的崭新气象,更让人感受到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的无穷力量。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求真务实、扎实进取、同心同德地做足做透“人大监督”之功课,为的就是向国人、向历史交上这样一份经得起检验的“履职答卷”。(记者 金果林)

责任编辑:张智萍
更多
  1.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1. 相关报道
  1. 新闻聚焦
  1. 联盟联播
  1. 深度评论
  1. 专题活动
  1. 身边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