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数百件家训家书引人寻根 “和合家风”讲述家国往事
发表时间: 2017-02-20来源: 中国青年报

 

次子丰元草入高中时,丰子恺赠其手书《崔子玉座右铭》 

  “阵中无勇非孝也”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为此次“和合家风”展选送了16组家书、老照片和相关文物。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表示:“这精选的16组家书可视性、故事性俱佳,旨在突出家族文化、家国精神的传承。家书是写给最亲近的人的,是不会说谎的历史文献。”

  国难当头,最显家风底色。一封战地绝笔,让张丁印象尤深——

  “浩兄:如握!前日寄二书,未知收到否?……吾军各师官兵均抱视死如归之决心,决不让敌渡浏阳河南岸来。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

  这封家书写于1941年12月27日,作者是中国陆军第41师121团2营6连排长褚定侯。当时,日军正重兵进攻长沙,与中国军队展开第三次长沙会战。褚定侯奉命率部坚守浏阳河北岸,阻敌南犯。决战前夕,他提笔给远在云南昆明的大哥褚定浩写了一封长信。

  这封信寄出后不久,日军就进至浏阳河一线,褚定侯率部与日寇昼夜血战,在前有顽敌、后无援兵的困难情况下杀敌至最后一刻,全排官兵壮烈殉国。

  而这,只是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无数次拉锯战之一。据当时《大公报》报道,中国守军在1942年元旦那天,写了1500封家书预立遗嘱,勠力同心,“不成功便成仁”。在张丁看来,民族危亡之际,各个阶层都共赴国难。这些官兵都出自最普通的家庭,也秉承着最朴素的家风认知: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

  忠义家风是凝聚全民族的法宝。任宝菊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我国现代大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日军步步入侵之时,不仅坚决支持儿子张锡祜参加空军,而且还在家书中,引用《孝经》鼓励儿子:“阵中无勇非孝也!” 1937年“八·一三”战役打响(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记者注),张锡祜在奉命出发前,给父亲写信,陈述在父亲嘱托激励下,时刻准备以死报国的决心:“此次出发非比往常内战,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以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

  拿到儿子的家信,张伯苓在对南开中学学生讲话中表露心绪:“我不因为儿子赴前线作战,凶多吉少而悲伤,我反而觉得非常高兴。这正是中国空军历史上光荣的第一页,但愿他们能把这一页写好!”不久,张锡祜所在空军在江西吉安奉命赴前线,中途失事,机毁人亡。得知噩耗,张伯苓怔了许久后,对身边人说:“吾早以此子许国,今日之事,自在意中,求仁得仁,复何恸为。”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参观者中,有许多是扶老携幼全家而来,甚至还有四代人一起观展的。一位56岁的参观者王先生,带着84岁的老母亲、30岁的女儿和4岁的外孙女,从北五环外开车来到西三环的中华世纪坛参观。“这展览让老年人觉得亲切,让年轻人得到触动,也让孩子受到熏陶。”王先生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从春节前夕开幕到日前闭幕,2017“和合家风”文化主题展共吸引了63202人次参观。冯光生和张丁均表示,未来会在“和合家风”展览中增加参与式、沉浸式的设计,让观众更加喜闻乐见。

  冯光生说:“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家国情怀可能不是壮怀激烈地冲锋陷阵,而是做好自己,亦即‘修身’。一个具有良好公民群体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强大的国家。”

责任编辑: 贾 玉韬
【纠错】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