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中国文物新地图
发表时间:2012-02-03   来源:人民日报

  普查中发现的国内现存年代较早的梁式廊桥、位于福建省南平建瓯市迪口镇黄村的值庆桥。 唐瑞荣摄

  一个国家应该有自己的文物地图,应该知道自己的文物家底儿,这样在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拉锯间才可能有腾挪的空间。历时五年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中国绘就了一幅新的文物地图。而像梁林故居这样一些刚刚普查完毕转眼就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提醒我们,普查成果需尽快得到保护。

  摸清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儿”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2011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数据,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占到登记总量的69.91%。

  进行文物普查并非中国的独创,而是众多文化大国的选择。上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文化遗产总目普查运动,后人评价这次大普查,认为它是法国学术界的一大财富,丰富而翔实的说明,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以及新文化的创造,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956年开始,那时,普查规模小,不规范,没有留下统计数据,但诞生了第一批国保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自1981年秋至1985年,其规模和成果均超过第一次,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仍然有漏查,由于计算机没有普及,相关的数据到现在都没有出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6月持续至2011年12月,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此次普查规模大、涵盖内容丰富,信息网络、数码相机、GPS卫星定位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其中,共制作电子数据包2868个,其中文本文件462.1万个,各类图纸156.8万幅,照片228.1万张,所占空间近8个TB,不但包括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也详细记录了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以及破坏因素等等。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儿”,覆盖率和到达率均突破了历史纪录。

  这些宝贵的基础资料将绘就中国文物的新地图,为将来城市发展建设及文物保护工作的协调发展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

  此次普查显示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新特点,从类型看,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等一批新型文化遗产得到充分重视。以文物大省山西为例,不但有大河口墓群、西顿济渎庙、北池稷王庙、大益成纺纱厂旧址4项新发现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昔阳大寨、陵川锡崖沟挂壁公路、右玉西口古道、徐白石沟葡萄园等以前根本不在文物遗产之列的农业遗产、工业遗产都成了“新文物”。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在协助领导机构科学决策、推动文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刘 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