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以正确姿态走进校园?

 

  近年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类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一件好事。但如何把好事办好,真正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站稳脚跟,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选择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条很好的路径,要走好这条路,“姿态”很重要!  

 

天津京剧院的演员走进新华南路小学教导学生京剧。图片来源:天津和平文明网 

 

  进得去留得下 忌“一阵风”

  青岛网友苑广阔: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变成了“一阵风”。而这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匆匆忙忙之间什么都没有留下,甚至说孩子们还没摸到传统文化的皮毛,活动就偃旗息鼓了,反映出一些学校对于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上心。这样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效果上却差强人意,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但要能进得去,关键还得留下来。如何留下来?既可以融入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也可以融入老师的日常教学。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坚持不懈,贵在久久为功。

  

  南京网友金陵:当前,戏曲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是,也有极少数学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一阵风”现象。譬如,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马,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临时“抱佛脚”,还有的是从众心态“一窝蜂”‍……诸如此类,都违背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目的和初衷,效果当然不理想。因此,要想避免“一阵风”现象,就必须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要纳入学校教育教学长远发展规划。也就是说,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要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不仅要将传统文化引进校园,而且还要让其永驻校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童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贵在精不在多 忌“大杂烩”

  张家港网友文刀:凡事物极必反。文化进校园也是如此。在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哪一种文化,都搭上了“文化进校园”的班车,一股脑儿地进入了学校的课程表,俨然变成了所谓的文化“大杂烩”。在这种“大杂烩”的状态下,各种“文化食材”难免会相互串味儿,变得不伦不类;或者根本就难以“煮熟”,变成“夹生饭”。做好文化进校园工作,必须回归初心,全面地去功利化、去政绩化,让文化重回最简单、最单纯的样子,避免出现“装进篮子都是菜”的情况,必须坚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和成长规律,科学选择合适的文化类型,实现最佳的文化匹配。

  

  四川网友戴先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延续文化血脉。不过,现在个别地方的文化进校园却变得像是一场“大杂烩”。学生要学习的文化太多,校园成了各路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学生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课程感到应接不暇,也觉得压力山大。他们本身就肩负着较重的课业任务,诸多文化课程又给弱小的他们压上了“最后一捆稻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文化课程也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文化进校园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能把学校与学生当成一个筐,不管什么内容的文化都往里面装,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 

 

近日,国家级非遗项目《会宁剪纸》传习所在会宁县第二中学落成。

图为孩子们向剪纸传承人曹秀英老师请教剪纸技巧。图片来源:白银文明网 

 

  注重内涵实效 忌“走过场”

  青岛网友青萍: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固然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但不少学校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走过场”现象,导致活动实效性弱、教育内容肤浅等问题,难以进入学生的内心。因此,既要在活动的丰富性、多样性上做文章,使之适合学生的审美诉求特点,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又要注重活动的延展性,活动结束、任务完成不等于大功告成;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讨论、学习。要引导大家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去粗取精、去芜存菁,增进大家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学子们的共同崇尚,而不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成为昙花一现的浮光掠影。

 

  温州网友陈桂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结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响亮的标语,也不能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流于形式,将工作停留在表面。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接近古人的“本心”,聆听先人的教诲。只有感悟文化哲理、找出时代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才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  

 

  遵从教学规律 忌“暴饮暴食”

  重庆网友蔡正青: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是当前中小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遵从教育教学规律,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切忌让学生“暴饮暴食”。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慢艺术,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小火慢炖、循序渐进,暴饮暴食、急于求成、恶补式的教育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的恶补式教育只能让教育效果变得很糟糕,甚至背道而驰。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精心地设计打造,将其融入到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之中。传统文化进校园还需要从改变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入手,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

  

  芜湖网友刘根生: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艺术。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也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卓有成效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扎根校园。在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耐心,因为让现代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学校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操之过急,缺乏耐心,恨不得让学生一口就吃成胖子,这显然不现实,弄不好还适得其反,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谨防“暴食暴饮”,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节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须从小抓起,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树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要使传统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而非一阵风似地流于表面形式,还须有规有序地科学而行。拔苗助长、盲目跟风、聚众扎堆都不是明智之举,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而为,力求常态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学生成长实现深度融合,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常驻校园、扎根于心。

 

责任编辑:梁海燕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