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史 从邮驿到邮局
发表时间:2011-10-12   来源:北京日报

  朱家角邮局位于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是19世纪时开设的一家邮局的遗址。它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

   天福官驿,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是古代涪州和黔州两地的重要驿馆。此图为现代人复建景点。

清代民信局实寄封。

贴日本客邮、德国客邮销戳的日本明信片一枚。

清代广州的步班邮差。

  10月9日是“世界邮政日”。

  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异地之间传递书信、信息,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而我国的邮政史,也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春秋战国时 烽火传军情

  信息传递,是人类产生以来就需要解决的问题。

  防范敌人的入侵,是古代国家和部族最重要、最需要迅速传达的信息。早在西周时,在都城镐(今陕西省长安县)东部的骊山设有许多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间隔一定距离。敌人入侵时,就燃起烽火报警。京城附近的诸侯看到信号便赶来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构筑长城,并在长城上设置烽火台。最初的长城就是由一个个烽火台和孤立的列城组成、联系起来的。这种行之有效的通信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例如明朝为防范倭寇入侵,曾在今天的山东省烟台市设置著名的狼烟台,烟台市的名字即因此而来。

  用烽火传递军情,虽然很快,却无法把中央政府的具体命令传达下去。所以人们在使用这一方法的同时,还利用人力、畜力进行通信。

  早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孟子·公孙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学说的传播比邮驿传递信息还快。孔子用邮驿作对比,说明当时邮驿已为人们熟知。

   唐宋邮驿专为官府用
  唐代的邮驿盛极一时,全国设驿1639所,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扬鞭催马,朝夕可行三百余里。“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诗是对当时邮驿发达的生动写照。唐朝的邮驿除负责通信外,还接待过往的官吏和宾客,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车马。
  唐代还出现了几件与通信有关的新事物:一是“邸报”,即当时的官方报纸,记录朝中大事,用雕版印刷,直接交邮驿传递到各道州及边镇。二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飞钱”。据赵璘《因话录》记载,有一个读书人在外地卖了一块地产,得到数百缗钱,因回家的路途遥远,随身携带不安全,就托人把钱交到当地有关部门,取得收据。回去后凭收据在当地领取钱款。这种用票据代替铜钱周转的“飞钱”,类似现在的汇兑。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