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廉浸润青年心灵
发表时间: 2018-06-28来源: 中国教育报

  青年具有清廉美德,对“清明为政”的角色觉醒和“清廉为公”的义务力行是一种巨大的强化,必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和国家的政治文明进程。

  清廉是一种为官的美德,要求为官者清清白白做人,处处廉洁自律。当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益至上主义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给官员坚持清廉的操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社会、国家要趋于清廉,不仅要从为官者的角度进行内因的规约,更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加以外因的关照。从外因的角度考量,应将清廉上升为社会公德,使其成为广大公民的价值理想加以培育和践行,在全社会营造清廉气象,形成内外呼应、上下通达、相得益彰的清廉格局。

  要在全社会形成清廉气象,必须让清廉思想浸润青年人的心灵。青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对社会潮流、时代发展和国家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廉是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先进文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体现在处己清廉、与人清廉和为事清廉三个方面,是个人之德与社会之德的结合体。用清廉塑造当代青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国之英才与栋梁的应有之义,更是搭建社会公平与正义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让清廉成为当代青年心中的一抹阳光,让清廉为青年系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这样才会使他们脚下更有力量,迈稳步子,逐渐成长为无愧于时代的有志青年。

  青年清廉之德的塑造,要循序渐进,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遵循青年的成长规律,从青年清廉习惯的养成、道德规范的修炼和角色意识的唤醒三重维度培育和浸润。

  一是清廉习惯的培养。

  “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习惯自幼形成就好像天性一样,稳于泰山,难以改变。“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增长的,所以它的利息是人们终身取用不尽的。”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也尚待完善,这为清廉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清廉既是处己之道,也是与人之道,因此,要培养青年的清廉习惯应由己及人。

  首先,要陶冶青年清净为己的情操。清净为己,就是要返璞归真,超脱于世俗的诱惑和吸引,做到“不欲”或“无欲”。没有贪欲所累,便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清净心态,进而养成内心修持的耐力和定力,持之以恒便形成了青年的个性与习惯。这种清净处己的习惯,可以使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内心清净,一身正气,宁静致远,以清静的视角审读周遭的世界。

  其次,要让青年学会与人廉洁宽厚。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每个人势必要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与人、待人的廉洁宽厚就成为清廉美德的集中表征,使青年养成与人廉洁宽厚的习惯也就是教会其如何与人交往,如何待人处事。廉洁宽厚,就是要怀有仁爱之心,严于律己,推己及人。正如老子所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正是与人廉洁宽厚的真义。

  二是清廉道德规范的修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廉是一种伦理道德,这种伦理道德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文化的性情、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它起源于人们最初的清廉习惯,是人们对清廉之善德的约定俗成和普遍认同。当今社会,清廉不仅要求个体公民要有其道德意识觉醒,而且要求从社会公德的维度强化清廉规范的执行。青年清廉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但要促成青年清廉习惯向道德规范的飞跃才是重中之重,既要修己德又要修公德。

  首先,深化青年清廉道德的理性认识。青年清廉习惯的养成,从外在行为上来看,可以表征出一种长期、稳定的自我清廉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清廉就已经成为青年的道德自觉。要在不断夯实青年清廉习惯的基础上,深化其对清廉之德的理性认识,明确是非准则,确定善恶原则,厘清“应该”范畴,进一步提升认知能力,强化清廉道德信念,从内心树立清廉道德律令和良心约束,使清廉真正内化为青年的道德品质和操守。

  其次,要激发青年的清廉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公共道德,即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品质。清廉作为社会公德,对个人的私欲是一种外在的制约和规范。青年要将清廉之德由个人层面上升为社会层面,不仅为己清廉,更要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清廉待人待事。通过对个人清廉之德的价值实现,不断扩大清廉之德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激发青年清廉的公德心,夯实社会清廉公德的根基。

  三是清廉义务角色意识的唤醒。

  清廉作为道德规范既是道德理性又是实践理性。道德理性是个人和社会的清廉道德感,它存在于个人与社会意识层面。实践理性是指社会实践主体使自己的清廉社会实践有效的能力,或者说是实现自我的清廉价值的能力,它是理论向实践转化、在实践中检验的重要阶段,是实现个人与社会清廉价值飞跃的关键步骤。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理应担当起国家主人的角色义务。青年的清廉角色义务,就是要在相应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清廉的价值付出,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唤醒青年的清廉义务意识。义务是人的本质规定性,青年如果没有清廉义务意识,就不会有清廉社会实践的内心动力和自我约束力。要唤醒青年的清廉义务意识,使其成为青年的内心自愿和恪守的职责,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成为清廉之德实现实践价值的责任担当。

  其次,让青年清廉成为政治文明进步力量。清廉不仅要在领导干部中践行,更要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青年具有无限的潜力,他们善于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后备军。青年圈的风气正不正,直接影响社会的风气。因此,要让青年的清廉为社会注入一股清流,扩大其对全社会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养社会之浩然正气,有力助推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

  塑造青年的清廉美德,积极构建其完善的人格,使当代青年养成清净为人的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使其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都能够做到“克己”和自我约束,而与人时都能够彰显清廉的伦理关怀。青年具有清廉美德,是抵御当下社会物质、利益、金钱等诱惑的坚强壁垒,它在赋予清廉实践价值极强张力的同时,也修炼了青年的领导气质,这对“清明为政”的角色觉醒和“清廉为公”的义务践行是一种巨大的强化,必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和国家的政治文明进程。(刘万民,系吉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 张慧磊
相关稿件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