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礁的南沙卫士--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李文波
发表时间:2012-05-28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广州5月27日电(郭承清、肖德伦、莫小亮、吴登峰)“南沙,雷阵雨,27-32摄氏度。”
    5月26日晚,当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播出南沙海区未来24小时天气资讯时,坐在电视前的李文波倍感自豪和骄傲。因为这条短短的天气资讯,凝聚着他和战友们的心血和汗水。
    李文波是海军南海舰队南沙守备部队气象分队的一名工程师。在南沙永暑礁,他既是一名守礁卫士,又是一名气象观测员。自1991年以来,李文波累计守礁2900多天,创造了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等多项纪录;他观测的气象数据连续21年无差错,被评为全军先进气象水文工作者。因工作业绩突出,他6次被评为优秀党员,2次荣立三等功,并被誉为“爱国爱礁的南沙卫士”。 
    南沙水文气象的“活预报”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中国政府在南沙永暑礁兴建了第一个国际性海洋气象观测站,成为全球海平面联测的一个网点。
    南沙距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常年高温、高湿、高盐,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李文波第一次到永暑礁时,观测站缺设备、缺教材、缺骨干,水文气象资料几乎是空白。作为首次上礁的大学生干部,李文波当即立下誓言:“宁可掉皮掉肉,决不让使命欠账!”
    白天,他顶着烈日、暴雨,抡铁锤、扛水泥、搬器材,带领分队官兵搞观测场、预报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脸上一次次晒脱皮,肩上一次次磨起泡,手上一次次虎口震裂,多次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施工现场;晚上,他挑灯夜战,钻研气象水文业务难题,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一次,上级决定在观测站兴建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时间紧、任务急,正巧碰上海上风浪大,技术专家上不了礁。
    李文波一咬牙:“没有专业人员,我们自己干!”他带领分队官兵硬是靠一张设备说明书和一张其他观测站的照片,把一套高达数十米的观测设备用手工作业的方式安装调试成功。事后,专家来到现场验收时,动情地说:“南沙军人真不简单!”
    从第一个大气波导站,到第一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20多个寒暑交替,李文波和战友一起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10多项第一,并相继完成了10多个观测、预报场点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还安装了气象数据卫星接受和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设备。
    李文波在大学里学的是测量专业,与气象水文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到观测站后,他从头开始,自学相关专业知识。每次换防,他都放弃休息,到大学、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教授,或是整天泡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工作之余,他把时间都用在业务研究上。仅用1年时间,李文波就成为南沙水文气象的“活预报”。从1998年开始,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心得,用一年多时间编写成《南沙水文气象观测教材》一书,结束了南海海洋气象业务培训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
    2008年,李文波在测量夜间海水蒸发量时发现,所用仪器和方法难于操作且误差较大,经过反复摸索和试验,他研制出一套自动滴注式蒸发水测量装置,使难题得到很好解决。
    20多年来,李文波和战友们先后完成了20多项小发明、小革新,大大提高了观测工作质量和效率。他还带出了60多名气象观测专业骨干,其中50多人荣立三等功,2人被评为全军先进水文气象工作者。 
    他观测的水文气象数据连续21年无差错
    南沙海洋气象观测站建站之前,经常有船只在此沉没,这些事故都与天气和海况有关。从进站的第一天起,李文波就把观测数据的精确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海洋气象观测要求每隔2小时,对风向、风速、气温、潮位等十几个要素进行一次观测,每隔3小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一次观测结果,并通过上级气象组织向世界气象组织报告一次观测结果。
    南沙一年季风、台风期长达9个月,雷电、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更是接连不断,这对海洋气象观测十分不利。为了把每一次观测、每一组数据搞精准,李文波数十次冒着生命危险坚守观测岗位。
    2005年12月19日,南沙海域遭遇12级台风袭击,室外狂风大作,海面巨浪滔天,当时值班员请示能不能等风浪小点后再进行室外观测。李文波没有同意。他说:“越是恶劣天气,我们的观测数据就越有价值,再危险也不能漏测一次。”他系上保险带,带领一名班长,顶着狂风匍匐前进到各个观测点,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了近1个小时,直到完成所有数据的测量。其间,他几次差点被巨浪卷走,回到室内时,浑身伤痕累累,鲜血直流。像这样身处险境、战风斗浪观测气象数据,对李文波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
    建站之初,气象报表全靠人工抄写。每张报表要抄写3份,每抄一份至少要花2小时。每次抄写气象数据,李文波都格外认真和仔细。当时永暑礁上还没有安装空调。为防止汗水滴在报表上模糊字迹,他在头上、手腕上各缠上一块厚毛巾用来吸汗。因此,李文波额头上、手腕上总是长着一层层痱子。  
    外人看来琐碎枯燥的工作,在李文波眼里却是使命如山。他说:“这里出去的数据,既关系到过往舰船的安全,又代表中国气象水文工作者的水平。”  
    在南沙,李文波在观测数据上太认真、爱较真,是出了名的。20多年来,他坚持对每天的观测数据、每月的数据报表、每年的数据汇编,都反复进行比较核对,哪怕一个标点、疑点和小数点,即使再细微的异常,也绝不放过。
    2009年8月,他发现永暑礁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马上意识到这有可能影响到南沙地区所有潮汐表的准确性,于是立即向上级建议进行复测和校准。建议获准后,他带领分队官兵整天泡在海水里,忍受着烈日暴晒、被珊瑚和海胆刺伤的疼痛,在恶劣作业环境连续奋战5天,把水准点的误差准确无误地校正过来。
    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李文波与他的气象分队,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记录,观测站上报的数据质量年年被评为优等级。 
    “哪怕退休后坐轮椅,我还是要去南沙”
    1985年,李文波大学毕业时,毅然选择到海军东海舰队当了一名海测技术员。1991年6月,正在筹备婚礼的李文波得知南沙需要选调水文气象专业干部时,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新婚第5天,他就赶往守礁部队报到,成为南沙守礁部队第一批大学生干部。
    李文波常年守礁,难以顾及家庭。守礁期间,李文波先后有6位亲人去世,都未能赶回家。2005年9月,母亲病危,他回家探望,准备好好尽尽孝心。一周后,李文波接到赴南沙守礁的命令,他二话没说,当天跪别母亲返回部队。第二天噩耗传来,母亲走了。他与妻子结婚21年,两口子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年。他有10个春节是在南沙礁上度过的,几乎没有好好照顾过一次多病的妻子,没有参加过一次儿子的学生家长会,更没有带妻儿外出旅游过一次。
    李文波不是没有机会离开南沙。1996年9月,南海舰队水文气象中心很想把这个业务拔尖、素质过硬的年轻人调到舰队机关工作。没想到,李文波却说:“南沙海洋气象观测站建设刚刚起步,那里更需要我。”
    2009年,在南沙工作了17年的李文波,按照政策规定可以调换工作单位。李文波却又以“南沙水文气象业务我最熟悉”为由,放弃了这次机会。
    妻子赵善英是宁波人,家庭条件较好,在宁波有收入较好的工作,亲友多次劝他转业,既可以在宁波安排工作,又可以结束夫妻两地分居。李文波不仅没有动心,反而说服妻子变卖房产,随军到湛江。妻子的工作一直没有着落,至今还是个拿着几百元生活补助的“待业军嫂”。儿子的学习他无暇顾及,去年高考落榜了。大学同学聚会时,许多同学对李文波20多年一直在南沙当一名普通技术人员感到不解,主动提出帮他调往大城市,他一概婉言谢绝。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守礁生活,使李文波患上了头晕耳鸣、风湿疼痛等多种病症,尤其是关节炎发作时,上厕所、下楼梯都要人搀扶,可每次南沙换班他都争着去。他说:“哪怕退休后坐轮椅,我也还是要去南沙!”
    李文波首次上礁那年,太阳花被宣布为礁花。因为在引种的数十种植物中,只有它顽强地在南沙扎下了根,并用生命绽放出美丽装扮着南沙。
    从27岁到48岁,21个年头里,李文波29次上南沙,往返南沙58次,海上航渡430天,累计守礁97个月,他把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南沙,像太阳花一样,燃烧生命,乐守天涯。

中国文明网“爱心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殊凡
分享到: 
4.55K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好人365
头条聚焦
中国好人榜
影像馆
091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