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驱邪”背后:文化不等于文明
发表时间:2012-02-1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的故里在太行山深处的香山寺山脚下,那里民风古朴。每年进入腊月,村民们有“文化串门”的习俗。大家聚集在火盆旁谈天说地,说故事,讲笑话,认字的人们说《三国演义》、呼延庆打擂等故事。近几年,当地82岁高龄的老作家刘振堂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奔腾的拒马河》《毛泽东的故事》成了村民们传阅的热门书。他在自建的“太行书屋”里开展了做诗、赠诗等活动,很受村民的热捧。

  除了这些健康的民间文化活动,当地也有另外一些活动却令人忧虑,比如某些“龙年驱邪”活动:辛卯兔年腊月二十八的午夜、香山寺山脚下的一个饭店里,突然鞭炮齐鸣,一些身系彩带的年轻人高喊着:“多灾多难的龙年被提前驱走了!消灾了,消灾了!”让我深思的一个问题是,这些人并不是生活在很闭塞的小山村里,又都有相当的文化水平,有的还正在读大学。

  兔去龙来,龙去蛇来。这与人们的祸福毫不相干,这个道理并不难懂。远在2000多年前,荀子已经在《天论》中论述了自然灾害与人事无涉及。在今天,一些有文化的人为何反而弄不明白了?从文化理论上说,这涉及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文化对社会生活有影响、制约关系;优秀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生活起着促进作用;低劣、庸俗的文化对社会生活起着阻碍作用。那是不是说一个人有了文化,就等于懂得了文明呢?这可未必。

  文化与文明尽管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成果,但文化本身并不就是文明。这是因为:首先,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进步的有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却反映这些成果的一切方面,不论这些成果是进步的、积极向上的,还是落后的、消极的。像“龙年多灾”“驱邪消灾”之说等等,虽然都是文化现象,却不是文明现象,而属于愚昧。

  其次,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成为文明。换言之,只有当文化使人类脱离生物本能和野蛮行为而产生理智的行为,并建立起先进的物质或精神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才会成为一种社会的文明。

  第三,任何一种文明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文明尺度。当然,文明价值观不是僵死不变的,它随着本国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不断地发生变化,采取新的价值取向,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价值观是文明的一种重要属性,价值观必须以文明渗透其中却是不会变的,这是世界文明发展史发展中所遵循的一个共同准则。(周鸿声)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