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 孔子学院是搬到国外的"中国圆桌"
发表时间:2011-1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与德国和西班牙全社会力推哥德学院和塞万提斯学院相比,中国人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自觉不算早,速度却不慢。

  从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算起,短短7年间,已在10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400多个孔子课堂,覆盖了除中国以外的世界上86%的人口。此外,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多个机构提出申请。

  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说,中国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去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国人对中国如何用30年时间走完西方300年发展路程颇为不解,“中华文化给了他们探析中国的新视角。”

  全球“汉语热”的升温,与孔子学院(课堂)采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密不可分。他们既面向大中小学,也面向社区和企业,既教授汉语,也推介中华文化。2010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共开设各种层次的汉语课程18000多班次,注册学员达到50万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8000多场次,参加者500多万人。孔子学院助推“汉语热”作用显著。

  许琳这样描述孔子学院开枝散叶的过程:在美国,最初有些校长不理解一些学校为什么要开设孔子学院;第二年他们开始考虑是否也建一所;第三年,他们则请已经开设了孔子学院的大学校长帮助他们跟汉办建立联系,希望申办。许琳坦言,一些国家的学者官员曾当面质疑她向海外介绍中华文化的时代性、适用性、目的性。对此,“我们从只谈语言、文化的办学理念出发,调动中外大学的积极性。”

  在今年8月底召开的全国政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专题协商会上,全国政协常委赵启正表示,当前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与其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除了长城,就是大熊猫和中国功夫。他认为孔子学院的蓬勃发展在外国建立了中华文化发展的苗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为推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开辟中国公共外交新渠道,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琳说,孔子学院是一张搬到国外的“中国圆桌”,可让各方发表不同意见。孔子学院让中外文化“对冲”“摩擦起电”,让习惯直线思维的外国人对螺旋式思维的中国人多了一份理解,越研究越感觉中国“挺文化、挺哲学。”

  对于中国来说,孔子学院增强了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今年孔子学院总部开始实施“国际青年声乐家汉语歌唱计划”,运作“全球孔子学院音乐之旅”,精心打造中国文化盛宴,让外国歌唱家学唱中国歌剧,同时把他们的精湛艺术带到中国,在孔子学院平台开展更丰富多样的交流。

  许琳承认,孔子学院尚在探索阶段,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可复制的模式。比如,如何更有效地把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结合在一起,如何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跨越中外文化差异,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等,这些还需在实践中摸索和推进。(马海燕)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