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群众心里 感知民意温度
发表时间:2015-05-11   来源:光明日报

  “三严三实”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来,作为基层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自觉把践行“三严三实”作为重要遵循和工作准则,内化于心,外修于行,走进群众中倾听他们的声音,服务群众中感知民意的温度。

  渝北区是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典型缩影。在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查实情、谋实策,区委开展了“最后一公里行”活动,全体区级领导直插基层一线,全覆盖走访320个村社区,通过进群众家门、召开院坝会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全面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掌握第一手情况。

  大盛镇是渝北的边远镇,隆盛村是镇上的边远村。我把走访的第一站,选在了隆盛村李家湾。84岁的周春田老人饱含期待地说:“我们希望多修几个水池,最好也把公路硬化了。”

  群众的需求急迫而现实。没有水,生活就困难;没有路,致富很困难。我没有忙着“拍板”,而是请群众举手表决,“票选”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村民蒋庭元、蒋庭友、龚家秀等也认为,水和路是影响群众生活、制约村里发展的两个瓶颈。

  我把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也一一记在心里。以后,每到一个地方调研,都采取这种群众“票选”问题的方式,收集梳理村社区反映的具体问题。去年3月8日至14日,我相继走访了8个边远村和社区,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134人次,收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11个,现场决策解决问题34个。

  走访归来,大家畅谈感受体会。会上,区领导们不约而同说了“两个没想到”:这次全覆盖走访村社区,群众很激动,没想到我们直接走上家门去听意见;大家很感慨,没想到村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那么繁杂。

  如何解决群众的困难,是大家的共同想法。我也提醒自己:问需于民只是开端,解决好问题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期望。随即,区里对收集到的1800多个问题,实行“三色”分类、“三级”清单管理和“三清三进”倒逼整改。对必须立行立改的问题,列为红色类,日清周进;对需要认真研究并多方联动的问题,列为橙色类,周清月进;对需要较长时间解决或与上级联动的问题,列为黄色类,月清季进。

  区委启动了“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全区320个村、社区各选派1支“3人小组”,重点办好5件实事,不达目的不收兵;安排专项资金1.32亿元,切实抓好问题整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饮水难等普遍性问题,区委、区政府决定投入8亿元,3年内实现“硬化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

  几个月过去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实际效果又如何?今年初,我们又启动了“重走村社区”活动,让领导干部再次回访曾经走过的村社区,开展“回头看”,了解工作进展和成效,检验我们的承诺兑现得怎样。2月1日,我再次来到大盛镇。村民们自发地迎了上来,高兴地说道,他们用上了自来水,公路也修好了。

  “三严三实”是党员领导干部永远的“必修课”。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我将严格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市委的要求,主动对照“三严三实”标尺,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领全区党员干部从“严”要求、从“实”谋事,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渝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 沐华平)

  记者短评

  迎着群众的期望走

  “三严三实”是中央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效果如何,基层群众是一面镜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块试金石。领导干部必须以“三严三实”来要求和对照自己,也要经受基层群众“火眼金睛”的考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辨其言,观其行”,往往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哪位领导干部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三实”:看领导干部谋事实不实、创业实不实、做人实不实。迎着群众的期望走,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以“三严三实”来要求和对照自己。

  迎着群众的期望走,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走进群众越深入,掌握的情况越真实,作出的决策也更符合实际。迎着群众的期望走,解决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成果也许不如某些政绩工程那么光彩夺目。实际上,这才是最大的“政绩工程”,这样的政绩,才能真正记在群众的心底。(记者张国圣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