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时代召唤 履行崇高职责
发表时间:2012-01-13   来源:人民日报

——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座谈会发言摘要(上)

  泥土香里酿真情

  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人民日报社编委会高度重视,不仅制定了周密的活动方案,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更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当我们看到社长、总编辑和其他编委会成员都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写稿件,看到“走转改”稿件几乎天天上一版,特别是看到有22次出现在头版头条,创造了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历史纪录时,大家到基层去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热情更足了;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身、提高素质,真正做到在“走”中实现“转”与“改”的决心更大了,报社各采编部门、各地方分社都行动起来了。

  作为一个在地方分社工作18年的“老兵”,受这种气氛感染,我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去年8月以来,我先后到福建7个地市的10多个县蹲点调研,采写了多篇报道。其中反映闽西老区长汀县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经验的报道《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一文刊发后,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另一篇反映闽东宁德市基层干部坚持23年“四下基层”的《踏着泥泞抓通路》,也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表扬。我和我的同事们,也从基层干部群众那里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前不久,山东省宁阳县的一位乡党委书记给报社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小到一个村庄的故事、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也可以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甚至头版头条。从中可以看出,‘走转改’这条路走对了,走到了人民群众心中,走进了新闻工作的真谛中。这样抓新闻,这样办报纸,一定会越办越好!”

  通过“走转改”,我们在基层找到了新灵感,写出了好稿件。收获远不止这些。我们真正走到基层干部群众中间,在敞开心扉的长谈中,体味着根植于大地的勇气与智慧;在相濡以沫的共处中,体验着与时代同行的艰辛与奋进。从一个微笑、一次握手,或者是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一条短信中,体悟到一种信任、一份期待,更汲取到一股力量。我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最好的新闻在脚下。

  走基层不容易,奔波在路上,顾不上家、顾不上孩子,对于远在北京的父母更只剩下牵挂;到一线不轻松,酷暑台风是伴随我的风景,天寒路遥是送给我的礼物,但火热的一线、生动的基层、朴实的群众,让我停不下这脚步。

  群众意识和平民情怀永远不能忘记。要在最基层的生活中捕捉素材和内容,就要用群众的视角、群众的感受表达对生活的期望与诉求。不是一脚泥泞、一身灰尘,群众不会把我们当成一家人,也不会把他们最想说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们。不是坐在一张条凳上和群众同喝一壶水、同吸一袋烟,群众也不会认为你是真心来了解问题的,人家自然懒得理你,不会给你捧这个场。

  采写《踏着泥泞抓通路》时,我被汽车一个个急转弯甩得七荤八素,躺在床上因为呕吐无法吃饭,突来的寒潮又逼得我不得不临时去买保暖内衣,此时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几十年来渔村群众对修路的期盼;采写《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时,当我和群众一起呼哧气喘,一步步爬上山顶,看到那曾经寸草不生之地如今绿漫山谷、杨梅飘香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满身激情,奔涌笔端;所有的牵挂,都变成了一腔愧疚,字字含情。我想说,最美的风景在身边,最好的新闻在脚下。

  二、脂粉何如泥土香,质朴自然胜矫情。

  基层报道不好写,写来写去四季歌。18年驻地生活,我对基层并不陌生。文章自有格式,内容早有套路,改文风,该从何处改起?实践告诉我们: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永远来自实践、来自群众。

  “走转改”,就是要求记者走进基层“接地气”、深入一线“抓活鱼”,让文字诞生在亲身经历中,让文章书写在广阔天地间。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视画面、听着干部介绍,自然也能编出文章,但那永远是人家嚼过的残渣。这样的文章,即使再推敲、再修饰,也难以打动人心。

  脂粉何如泥土香,质朴自然胜矫情。都知道细节好看、真实、动人,可真要找细节时,却并不容易。不猫下腰放低身段,不动员所有感官,我们怎么可能轻易找到?在闽东宁德和干部们一路走基层回来后,每一闭上眼,那逼仄的山路、陡峭的石壁、翻腾的大海,一幅幅真实画面像过电影一样,飞入脑海。由此,《踏着泥泞抓通路》一文,开笔便无拖泥带水,行文自然立异标新。

  三、行走在路上捕捉新闻,沉淀在心中牢记责任。

  “走转改”应成为记者的工作常态。人民日报社领导提出“走转改”要沉得下、蹲得住、坚持好,要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

  社会责任、时代使命,要求一个党报记者,既要行走在路上去捕捉新闻,同时永远不能停止思考,特别是在面对变动、变化、变迁,面对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要时时保持思考的状态。

  “走转改”要深化,人民日报社最近提出了九条深化“走转改”活动的具体措施,正在全社范围内组织落实,“走转改”的长效机制也在日臻完善。对于在采编一线工作的同志来说,“走转改”的深化,关键是思考要不断深化。好的报道可以有很多特征,但至少应该包含四个特征:见人、见事、见情、见理。只要下去了,前两点不难做到;蹲下去了,融入其中,也会情由心生;最难的是第四点:见理。换句话,就是要有思考、有思想,特别是调研型的“走转改”报道。报社领导提出,人民日报的记者要当思考型的记者、要做有思想的新闻。“走转改”,给了我们思考的根基,给了我们思想的翅膀。我们更应该以此为起点,时时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三问”放在心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人民日报记者 赵鹏)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4109&encoding=UTF-8&data=AAcU7QAAAAcAACLqAAAAAQAl5ZON5bqU5pe25Luj5Y-s5ZSkIOWxpeihjOW0h-mrmOiBjOi0owAAAAAAAAAAAAAALjAsAhRkjmaTcrwqsfo3gZmIk4AvQKCB0wIUEyPyrJgO1jddOducORlJbnJNegM.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4109&encoding=UTF-8&data=AAcU7QAAAAcAACLqAAAAAQAl5ZON5bqU5pe25Luj5Y-s5ZSkIOWxpeihjOW0h-mrmOiBjOi0owAAAAAAAAAAAAAALjAsAhRSA4vo2k-IGLkZq5xgTh8WoP-AoQIUJBs5sDMGXsm7Tldogjc1iCtAZUc.&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