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大“好人现象”背后:薪火相传见精神
发表时间:2015-12-12   来源:光明日报

  开学之前,大学生蒋程提前来到宿舍,在打扫卫生清洁自己的衣物时,花费3个小时将室友们的衣服鞋子也洗刷干净,整齐晾晒在宿舍阳台上,没想到这一行为引起网友纷纷点赞,轰动一时。蒋程表示,“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没想到反响会这么强烈。就像刚入校老师讲的那样,我们要用心为他人多考虑一点。”

  蒋程来自云南昆明,是河南农大园艺学院的大一学生,像他这样“用心为他人多考虑一点”的人,在河南农大并不少见:毅然跳入冰冷刺骨的黄河湍流营救坠河父子的农大学生李二阳、寒假期间为学生们200多辆自行车戴上“防尘罩”的“中国好楼管”周自琴、苦寻失主归还失物的河南农大教师王亮清、5年来义务辅导小学生的河南农大“爱心四点钟课堂”……

  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后勤人员,更有集体,河南农业大学成为“好人”集聚地并非偶然。

  榜样就在身边

  1902年成立的河南大学堂,几经演变发展为河南农业大学,百年积淀中形成了“明德自强、求是力行”的八字校训,“弘农爱国、厚德质朴、求真创新、包容奋进”的十六字农大精神。

  在此鼓舞下,自20世纪80年代初,一代代河南农大人与田野为伴,同农民交朋友,认认真真为农业科技服务。农大博士服务团、学生志愿服务团等都先后被树立为全国先进典型,

  在菜农眼里“比农民还农民,随叫随到,有问必答”的“河南蔬菜之父”,是河南农大教授张绍文;退休后20多年坚持奔走在乡野间,一直服务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河南农大教授魏克循……这些全国闻名的先进人物,就在农大人身旁,成为每一位新入校学生的德育教材,传承和践行着校训校风。

  让“好人”教育成为常态

  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河南农大“好人”现象迭出的保障。1987年,由校级领导牵头成立了“思政研究会”,由校党委书记领衔会长、各个院系一把手直接参与的组织机构延续至今,师生们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层出不穷。“道德模范”“最美教师”“十佳大学生”评选等内涵丰富的校园活动,把思政教育和师生们紧密联系了起来。

  食品学院三年级学生董瑞林告诉记者:“学校开展的‘大志、大爱、大雅’目标教育,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三合为一,特色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同学们很喜欢,对我们思想道德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是河南农大1997年创立的一个精品讲座,组织知名教授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受到师生欢迎,被河南省高工委在全省推广。“我不要表扬,不要报酬,就想让学生少走弯路,继承农大精神。”79岁的退休教授刘波涛坚持19年,作“劝学”报告百余场,使成才之道、为人之道深入农大学子心灵。

  “好人”精神与时俱进

  新时期,河南农大“好人”精神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成功与奉献丰富和弘扬着农大精神。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011级农大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王灵光励志当一名“新型农民”,摸索出一套适合家乡发展的路子,经营土地一万多亩,带动毕业生就业和村民增收。2013年,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课外辅导和安全成为隐患,农大林学院师生发起“爱心四点钟课堂”,坚持每天下午放学时间为留守儿童服务,2014年获得全国“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激励成果奖;机电学院的“雷锋站”20年来为市民和师生义务维修家电等数万件。

  在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成为社会焦点时,2015年5月20日,一封“感谢信”送到了河南农大,来自郑州的贾凤菊老人满怀感激讲述了自己骑车时不慎摔倒被三名农大学生救助并护送回家的故事,此事成为社会不同声音中“用行动证明”的最好事例。(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吴麒洋)

好人线索平台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贾 玉韬
分享到: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好人365
头条聚焦
中国好人榜
影像馆
091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