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被“围观”的寻找
发表时间:2014-11-0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1989年,娄底,廖群洪(右二)和吴晓波(左四)一行合照。

吴晓波

廖群洪

  25年前,一位民营小厂的厂长拿出7000元“巨款”,无偿资助了4个陌生的大学生考察中国。

  25年后,一位知名财经作家的回忆文章,引发了无数陌生人“围观”,追寻与感念。 

  “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廖厂长”。只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机会讲述受助或助人的故事。而财经作家讲述的这个跨越25年的故事,也许会勾起很多人“寻找”的冲动吧。

  “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过,你无法知道这个国家的辽阔、伟大与苦难”

  “上帝死了。”一位哲学系的青年教师站在讲台上,大声说。

  这是吴晓波进入复旦大学后听的第一场讲座。因为去得迟了,阶梯教室里满满当当都是人,他只能伸臂挂在铁架窗台上,把脖子拼命往里伸。

  那时是1986年。在大学校园里,熄灯后的寝室中流行谈存在主义、谈康德、谈小逻辑,谈如何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无人谈钱,那简直是一种侮辱。”

  女朋友(现在的妻子)在杭州读书,吴晓波的大学4年业余时间基本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不断地看书,认为这样就可了解中国。

  吴晓波读的是新闻系。老师一再强调,新闻一定是产生于社会的,只有对社会有一定了解,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记者。

  大三秋季学期的实习,他和几个同学萌生了去中国南部看看的念头,于是组成了一支“上海大学生南疆考察队”。

  “半年不实习,分配不如意怎么办?”但他们更想了解中国,决定冒个险。联络地方,收集资料,最关键的是经费。

  “1988年的秋天和冬天,我们都在化缘。我们从系里开了介绍信,骑着自行车,沿路看到一个有点规模、名气的工厂,就跑进去,说我们的考察计划。”

  这场“众筹”,募得了海鸥照相机一台,背包4个,经费数百元。“企业往往让我们打了个收据,给我们一百元、两百元”。但缺口很大,大学生们一筹莫展。

  转机突然来了。湖南娄底一个企业的厂长来信说,他偶尔得知大学生考察队的计划及窘境,他愿意出资7000元赞助。

  “1989年,7000元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位大学毕业生的基本工资是70多元,学校食堂的一块猪肉大排还不到5毛,‘万元户’在那时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有钱人代名词。”

  这封陌生人的来信令大学生难以置信,但不久,他们真的收到了一张汇款单,“真的是不可思议的7000元。”

  有了这笔资助,1989年3月8日,大学生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历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浙江再回校。半年时间,他们走过了中国南部11个省份。

  当时正处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相持阶段,老山前线是大学生考察队的重点目的地。由于考察队成员中的赵勇曾是全军二等战斗功臣,经中央军委特批,4名大学生被允许跟着士兵进入云南、广西一带的前线。

  部队要求考察队白天上山,黄昏之前一定要撤下来,并专门派了一个班护送他们。从山间小路走过时,两边山头被越南军队占领,队伍就在对方的狙击步枪射程之内,路边还有不知数量的地雷。

  “在前线,我们吃压缩饼干,住猫耳洞,这样的日子,保护我们的那些小战士已过了两年。”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刚刚建好,大学生去的时候正值黄昏,没有其他人。数千烈士的墓碑密密排列,大学生们流泪了。“长眠者和我们差不多年龄,生命其实很脆弱。”

  除了战地的艰苦与残酷,一路走黄土路,坐绿皮火车,住两三元一晚的大通铺,还有大缸上架块木板、周边都是蛆虫的“土厕所”……书本之外的中国,让吴晓波这些城市青年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贫穷”。

  吴晓波告诉记者,这次行走,改变了他的“态度”。

  “在那之前,我是一个愤怒青年。年轻人难免激进,当时同学间讨论,也总觉得国家改革速度太慢,希望大刀阔斧。这次南疆行后,我不再那么愤怒,开始想具体的问题……必须一点一滴去改善。”

  “只有廖厂长例外”

  在1989年的考察中,南行路上,大学生们特意去了湖南娄底,拜访那位陌生的资助者。

  最初,大学生们猜想,出手如此豪气,对方一定是“中国首富”级别的企业家。事实出乎他们意料,见面发生在“一间四处堆满物料的工厂里,一间简陋、局促而灰暗的办公室里,只有一个用灰格子布罩着的转角沙发散发出一点时代气”。

  资助者本人“是一位瘦高而寡言的人”,“经营的是一家只有二十来个工人的私营小厂,生产一种工业照明灯的配件,这家厂每年的利润大概也就是几万来元”。

  面对大学生,这位资助者没有提任何回报要求,“他只是说,如果你们的南疆考察报告写出来,希望能寄一份给我。他还说起,现在正在积极筹钱,想到年底时请人翻译和出版一套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马克斯·韦伯全集》”。

  一起拉着手制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未来记者南疆考察队”横幅合影之后,他们就此道别。

  2010年,已是财经作家、“几乎见过所有出了点名的企业家”的吴晓波被问到了一个问题,“如此众多的企业家、有钱人,最让你印象深刻是哪一位呢?”他想了很久,回答说,“是廖厂长。”

  “秋念旧友”,吴晓波随后写下了一篇2000多字的《只有廖厂长例外》,讲了25年前只缘一面、只记得姓廖的湖南小厂厂长的故事。

  “在以后的生涯中,我遇到过数以千计的厂长、经理乃至‘中国首富’,他们有的领导着上万人的大企业,有的日进斗金花钱如水,说到风光和有成就,这位廖厂长似乎都要差很大的一截。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常常更怀念这位只缘一面的小厂厂长。”

  “他不企图做什么人的导师,甚至没有打算通过这些举动留下一丁点的声音,他只是在一个自以为适当的时刻,用双手呵护了时代的星点烛光,无论大小,无论结果……在这一瞬间,理想主义的光芒使这位平常人通体透明。”

  这篇文章被登在杂志上,也发在吴晓波自己的博客里。点赞者很多,有人留言说,“朴实的厂长,有一颗高贵质朴的心。这么多年你依然惦记着他,或因为他的身上没有太多浮华的东西,希望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2014年,吴晓波开通微信公众号后,又推送了这篇文章。在感动之余,人们尤其是湖南当地的商界人士、媒体人士纷纷自发帮助开始寻找“廖厂长”。

  微信平台的“寻找功能”如此强大,三天后,“廖厂长”被找到了——全名廖群洪,湖南娄底涟源人,和“三一重工”主要创始人梁稳根既是同乡,又是大学同学,现任长沙市涟源商会副会长。 

  “25年前的廖厂长,其实一直在那里”

  2014年10月23日晚,吴晓波飞到长沙,拜访阔别25年的“廖厂长”廖群洪。记者随行。

  阔别四分之一个世纪,吴晓波特意买了一捧鲜花,“这是今生第一次给男人送花”;廖群洪则邀请了自己的好友、复旦大学85级研究生谢长安,当年正是他告诉廖厂长自己的校友、大学生考察队经费困窘的情况属实,7000元的汇款也是谢长安经手的。

  在昏暗的路灯下,两个男人相见,简单拥抱了一下,“彼此看见了当年的自己”。在谢长安的湘菜小店,大家推杯把盏,传阅老照片,诉往事,聊近况。

  廖群洪比吴晓波年长6岁,同样经历了那个青年人常常聚在一起讨论“我能为国家做点什么”的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廖群洪从中南矿业学院(中南大学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一军工厂,当时工厂图书室有一套精装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全厂就他一个人看。他还满城找书店,找一套《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就有马克斯·韦伯的文字。

  1985年,廖群洪被湖南娄底作为技术人才引进到娄底市科委,又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经常畅谈至凌晨三四点,“我们的使命在哪里”。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的出路在办实业”。于是他离开机关开始创业。

  1989年资助大学生考察7000元时,廖群洪自己的月工资也就200元。“我很想去看中国的现状,手上有资金,晓波他们有想法,能做我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共鸣。最能产生共同行动的就是同一个思想。”他说,“当年面见到这群大学生,心情一是欣慰,比自己小几岁的年轻人敢于实现梦想,二是佩服,因为当年的交通非常不便,三是感谢,感谢他们去完成我们共同的梦想。”

  2014年9月下旬,廖群洪在手机上读到被微信朋友圈刷屏的《只有廖厂长例外》,“我流泪了。”廖群洪说,他后来又用台式机找到吴晓波的博客看2010年的首发版,“没想到自己在别人的记忆里活了25年”,“我也被文中的廖厂长所感动”,在命运的涤荡中,他一天一天变得“成熟”,“翻译马克斯·韦伯的那些子念头早就不见喽”。

  别后25年,廖群洪卖过液化气,推广过鱼药,做过进出口贸易,涉足过计算机网络工程……2008年到2012年,他曾受邀开发一个商圈。此前该区域产权分散,开发商与业主时常大打出手。他奔走在2000多个商户之间协调联络,最终引进了知名品牌,盘活了该商圈,自己却因过度劳累做了三次心脏搭桥手术。2012年后,他盘下了一个小锰矿,“谁料近几年金属价格掉头下滑,营收不温不火”。

  历经商海坎坷,有些火还是没有灭。

  廖群洪曾开店销售电动机,内芯坚持用铜为原材料,可是隔壁商店的用铝,每台便宜300元,生意反而更好。因为采购者往往收取提成,坏了就来修,又赚一笔,或者重新买。“这种事情我就干不了。”他说。   

  吴晓波默默地用手机记着。“每一次起伏转折都在我的脑海里投影出宏观经济的波动曲线。他的运气貌似不太好,总在景气的尾巴处被‘恰好’扫倒,他的心也太软,要么被骗被赖账,要么没有将钱赚透。一路走来,转承起合,别别扭扭。”

  酒过三巡。谢长安已醉趴桌上,廖群洪指指他,问吴晓波,“你知道他的外号叫什么?”廖群洪自答,“‘茅坑里的石头’。”又问,“你知道我的叫什么?”又自答,“‘空怀一身绝技’。”

  这次见面,吴晓波为廖群洪带去了这些年自己写的九本书,“垒起来就是时间的高度。25年前答应过的考察报告并没有写出来,我现在用这个交代”。

  廖群洪问,“听说你要捐稿费,搞一个青年创业公益金。”

  吴晓波答,“是的。”

  廖群洪说,“你来前,我跟涟源商会的朋友们商量了一下,打算也拿出100万元,在湖南设立一个青年创业公益基金,好不好?”

  吴晓波说,“好,一起做点事吧。”

  2014年10月25日,湖南洪江古商城,在湖南日报社的主持下,吴晓波与廖厂长共同宣布设立200万元“青年创业公益金”,扶助青年创业。

  当年的大学生南疆考察队的另一位队员王月华专程从深圳赶来,做了见证人。

  “这一生中,你遇见怎样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10月28日在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中,吴晓波写道,“在我年轻的时候,遇见廖厂长,真是一件幸运的事。”(记者余靖静) 

好人线索平台
责任编辑:梁艳红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好人365
头条聚焦
中国好人榜
影像馆
0911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