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非遗保护中心景堤:让非遗走向活态传承
发表时间:2011-11-04   来源:黑龙江日报

  图为国家级项目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记者 董云平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了信心。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开拓创新,紧扣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主题,全面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工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贡献。近日,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景堤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

  景堤向记者介绍,黑龙江省的地域文化主要由世居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及俄罗斯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多元汇聚而成,呈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近年来,我省开展全面系统的非遗保护,使众多行将消亡的非遗走向“活态传承”。普查、名录体系建设、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评选传习基地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我省历经三年多时间,对全省非遗进行第一次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家底,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立。目前,我省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中已有三批194项进入省级非遗名录,27个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非遗传承机制已基本建立,现有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6个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8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开展了大量传习活动。

  近年,我省对非遗积极开展普查、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果,使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浮出水面,使许多少数民族几近濒危的非遗资源得以及时保护。2010年3月,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作为我国唯一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还制定非遗保护的系列办法,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暂行办法》、《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这些“活化石”的传承难题亟待破解。由于后续乏人,一些宝贵的非遗艺术濒临失传的窘境,所以传承工作必须抓紧。

  景堤说,为了让非遗传承活动可持续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加强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改善其生存状况与工作条件,为开展收徒传艺、教学和交流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以年轻人才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培训、外送研修、组建非遗研究课题组等方式,搭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增强非遗科研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非遗记录工程,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非遗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组织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工程,推进重点项目的保护性传承;对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的绝活、技艺进行文字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继续做好“赫哲族伊玛堪”申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提升我省非遗保护的层次和水平;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推荐“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实践性生产保护”申报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编撰出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

  此外,还要加强非遗传播工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要继续改版完善,丰富内容,扩展互动,积极开拓传播途径,加强载体建设,利用信息平台和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开展社会宣传与知识普及。(记者 董云平)

责任编辑:宋维祥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76044&encoding=UTF-8&data=AAW87AAAAAcAAB7qAAAAAQA_6buR6b6Z5rGf6Z2e6YGX5L-d5oqk5Lit5b-D5pmv5aCk77ya6K6p6Z2e6YGX6LWw5ZCR5rS75oCB5Lyg5om_AAAAAAAAAAAAAAAvMC0CFA-YgVwsc4AfWvAxTuoi6rHeRbAUAhUAk5Cz5t23z9emsXGMSB1_AplSiTY.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76044&encoding=UTF-8&data=AAW87AAAAAcAAB7qAAAAAQA_6buR6b6Z5rGf6Z2e6YGX5L-d5oqk5Lit5b-D5pmv5aCk77ya6K6p6Z2e6YGX6LWw5ZCR5rS75oCB5Lyg5om_AAAAAAAAAAAAAAAuMCwCFDoKW5kkxLvmkNSoReINNf0ecvacAhRdKMSsw4J8muvxB-cB9qIOtWgo5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