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清白传家久 红色继世长——专访东汉"四知先生"杨震后裔
发表时间: 2019-11-15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故事,东汉人杨震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他去东莱上任时路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荐过的官员。王密听说杨震路过,为报答当年提携之情,白天空手去见了杨震,晚上则准备了十斤金子想送给杨震。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后很惭愧。杨震为官清廉,有老朋友、长辈劝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这就是一种觉悟。

  ——摘自习近平2017年1月6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开篇第一个故事,讲的就是杨震“四知拒金”。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是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被誉为“关西夫子”。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详记于《后汉书·杨震传》: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汉以降,这个故事广为传颂,杨震因此被称为“四知先生”或“四知太守”。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杨震“暮夜却金”距今近2000年过去了,他的后裔中出现了一个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家族——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杨氏:

  杨尚述(1898-1927),字闇公,革命烈士。

  杨尚昆(1907-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任主席。

  杨尚正(1920-2013),又名杨白冰,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如今,在重庆潼南县双江镇北街,人们依然把一个名为“邮政局”的四合院称为“红色之家”。杨尚述、杨尚昆、杨尚正三位革命家,都是从这个邮政局走向革命之路的;而且,从民主主义革命到全国解放,共产党还处于地下状态中,从这个“邮政局”走出来投身革命参加共产党的,就有12人!

  他们都是东汉以“暮夜却金”而广为传颂的“四知先生”杨震的后裔。

  据《杨氏家谱》记载:重庆双江杨氏始祖杨世绥,即杨尚昆的曾祖父,是东汉太尉杨震42代孙,原籍陕西华阴。杨震18代后裔杨秉信迁至江西泰和, 25代后裔杨文秀迁至湖南辰溪,38代后裔杨光基再由辰溪入蜀迁至蓬溪姬家坝,到42代杨世绥又由姬家坝迁至双江镇,始有双江杨氏。

  这真是:清白传家久,红色革命长。

  2018年冬和2019年秋,记者怀着敬仰的心情,先后两次到重庆潼南县双江镇采访杨氏后裔,并透过《杨氏族谱》,去探寻杨氏先贤“清白传家”的历史和杨氏后裔“红色革命”的密码。

  挺立东风不著尘

  ——杨震与弘农杨氏

  有关统计显示,我国杨姓人口目前已超过4000万,为全国第六大姓。

  杨姓在古代上千年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弘农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弘农杨氏在中国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中排名第三,是天下杨姓氏族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

  据《杨氏宗谱》记载,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发源地为古代杨国(今山西洪洞县)。因始祖伯桥周幽王时受封于杨国,为杨候,故其后裔以杨为姓。

  春秋末期,先祖杨道为避灾祸,从杨国逃至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其后代开基拓土,开枝散叶,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的八世祖杨喜,汉高祖时因功封赤泉侯。杨震的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父亲杨宝,研习《欧阳尚书》,隐居不仕。

  杨震少年时即好学,跟随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通晓经术,博览群书,专心探究,当时的儒生称赞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年轻时深居简出,专心向学,几十年都不应州郡的礼聘出仕。至五十岁时,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才开始步入仕途。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东汉延光三年(124年),杨震受奸佞宦官樊丰所诬,先被罢免,后又被送归原籍。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忽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就这样,一代清廉忠直之臣,带辱而没,被草草掩埋了。他临终特意留下遗嘱:死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即可,不归葬所,不设祭祠。

  东汉永建元年(125年),汉顺帝刘保即位,奸宦樊丰等伏诛,文武大臣纷纷申诉杨震的冤情,称赞杨震的忠诚,汉顺帝下诏为杨震平反,并以礼将杨震重新改葬于华阴潼亭。

  皇帝有可能昏庸,但历史永不昏愦。杨震去世后,这位以清廉著称的“关西夫子”被载入史册,后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以善于评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声名远播的唐代诗人胡曾在《关西》诗中写道:“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晚唐诗人周昙在诗中赞叹:“为国推贤匪惠私,十金为报遽相危。无言暗室何人见,咫尺斯须已四知。”

  南宋著名学者、史馆检阅、国史宏编钱时《两汉笔记》云:“杨震不受馈金,未为高节,而何谓无知之语,则诚士大夫律已之端。常存此心,内省不疚,暗室屋漏,无异十目十手之时,则庶乎其不欺矣。”

  历仕金、元两代的官员刘祁在《归潜志》中对杨震推崇有加:“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明代官吏张维新诗云:“洒酒松丘下,俨然见汉官。黄金一土苴,白日此胸肝。节峻华峰削,风清陇树寒。尔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

  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的清代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云:“杨震不受遗金,四知之言,可质天地;并欲清白传子孙,卒能贻泽后人,休光四世。后之为子孙计者,何其熏心富贵,但知贻殃,未知贻德耶?而关西夫子杨伯起,卒以此传矣。”

  清代诗人陈祖实《辞金台》诗云:“气爽天清别有春,辞金台上草蓁蓁。野花尽解杨公意,挺立东风不著尘。”

  “挺立东风不著尘”,这是杨震“四知”精神、清廉品格的真实写照,也是漫漫封建社会中名门望族弘农杨氏的无尚荣光。

  清白遗风泽后世

  ——杨震“四知遗风”荫及整个杨氏家族

  《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杨震在封建官场为官十多年,不仅自己公正廉明,生活俭朴,而且治家严谨,要求子孙也要“蔬食步行”,并以“清白传家”为荣。这就是清代历史学家蔡东藩眼中的“清白传子孙”“贻泽后人”,是在为杨氏后人“贻德”;而千万倍胜过那些“后之为子孙计者”,只是一味地“熏心富贵”、为子孙“贻殃”啊。

  据史料记载,杨震的后代果然耳濡目染,谨遵家教,大都博学清廉,刚直敢谏,多个子孙都以“清白吏”而名闻天下。

  杨秉,杨震之子,东汉名臣。杨秉年轻时研习家业,博通书传。四十多岁出仕后,历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汉桓帝即位后,杨秉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劝讲,授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任侍中、尚书、光禄大夫等职。当时大将军梁冀掌权,杨秉称病不理事。梁冀被诛杀后,杨秉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延熹五年(162年)杨秉升任太尉,与同僚一同劾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贪赃枉法,贪腐者都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杨秉为官以清白廉洁著称,自从任刺史、二千石以来,计算自己任职的日数接受俸禄,多出的俸禄坚决不要。杨秉的故吏曾拿百万钱送他,他闭门不受。

  杨秉日常生活也自律极严,他曾自我评价不受三种东西的迷惑:酒、女色、财货,史称杨秉“三不惑”。

  杨赐,杨秉之子,杨震之孙,东汉名臣。杨赐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出仕后,历任侍中、越骑校尉、少府、光禄勋、司空、太常、太尉等职,被汉灵帝封为临晋侯。

  杨赐为官数十年,也以清正廉洁、忠直无私而闻名。《后汉书·杨震传》所载杨赐的奏章,辅国以忠、言辞恳切,弹劾贪官、锋芒毕露,继承了杨震的清廉品格和铮铮风骨。

  杨彪,杨赐之子,杨震曾孙,东汉末年名臣。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汉献帝时,遍历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职。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百官无敢反对者,唯有杨彪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魏建立后,他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后人评价杨彪:王室大乱,彪流离播越,经历艰难,以身卫主,不失中正,天下以此重之。

  这真是:挺立东风不著尘,清白遗风泽后世。自震至彪,杨震畏四知,杨秉三不惑,杨赐议论切直,杨彪名震四海,四世三公,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不愧“弘农名门”“东京望族”。

  东汉名士、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对此评价曰: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此后,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嬗变中,杨震的后人不断开枝散叶,繁衍迁徙,足迹遍布全国。但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代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大都谨遵祖训,恪守家规,清白传家,敦厚为人。

  迁徙到各地的杨氏家族,很多人把“四知堂”“清白堂”“弘农堂”作为本家族的堂号,并把书写堂号的匾额悬挂在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或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以示本家族要牢记祖先的郡望,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高尚品德。

  家谱家训是杨氏后裔传承祖德家风的另一条途径。北宋哲学家、文学家、理学大师、闽学鼻祖杨时,就曾亲自编修将乐杨氏第一部《弘农杨氏族谱》,并制定杨时家训十条,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父慈、子孝、臣忠、夫义、妇从、友恭、敬长、择友、睦族、和邻。

  杨时不仅官显名扬,还非常廉洁,奉法爱民,“从不枉费公家一钱”。他一生没买过一亩地,没盖过一间好房子。宋代理学家朱熹评价他:“先生之德,百世所师。”

  明代杨氏家训: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

  清代杨氏家训:顺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守公法,记铭言。

  除了通过制定堂号、家谱家训来传承先祖遗德、弘扬好的家风外,许多杨氏后裔还撰写脍炙人口的楹联表明心志,激励后人。

  浙江省湖州市杨氏宗祠联:祠开苕左新门第;村纪关西旧世家。

  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广东省兴宁县杨氏宗祠联: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穿越千年时空,杨震的“四知遗风”对整个杨氏家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杨氏历代俊彦层出不穷,成为一个光彩照人的大家族,《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的杨姓历代名人就有805名。

  “四知堂”里发新声

  ——重庆双江杨氏的红色情缘

  据《杨氏族谱》记载,重庆双江杨氏入川始祖为杨光基,他是杨震的第38代孙。他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中,举家从湖南徒蜀,来到当时的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杨光基) 徏迁于此,斩艾荆榛,栉风沐雨,得废宅址,相之吉,构定为世业。”从此,姬家坝便成了双江杨氏家族的发祥地。

  杨光基生有七子,除一子夭逝于徏川途中外,其余六子分别为杨昌仁、杨昌义、杨昌礼、杨昌智、杨昌信、杨昌德。他为六子起名最后一个字分别为仁、义、礼、智、信、德,昭示出他对传承杨氏清白家风的渴望,凝结着他对杨氏后裔成长成才的殷切嘱托。

  杨光基在购买的荒地上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同时遵循先祖“耕读传家,忠孝贻后”的遗教,十分注重子弟的文化教育,使杨氏家族不仅在经济上图强壮大,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之家。近年新出版的重庆双江《杨氏族谱》中对他作了客观评价:“(光基)公卒今二百余年,子姓仕宦有声及游学东、西洋者,趾踵相接,盖公之贻也。”

  杨世绥是杨光基的四世孙。他在清嘉庆年间从涪江东岸的姬家坝迁出,来到涪江西岸的双江镇弃农经商,数年后就成为当地首富。

  杨世绥是杨尚昆的曾祖父。《杨尚昆回忆录》记载:“杨光基定居在蓬溪县涪江左岸的姬家坝。他的第四代杨世绥,就是我的曾祖父。杨世绥大概是个精明人,那时荒地很多,别人都抢熟地,他却顾人大量开垦荒地,凭借涪江水利和两岸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变硗瘠为沃壤。”

  据杨尚昆故里管理处出版的《双江杨氏探微》一书介绍,精明的杨世绥生意越做越大,他在双江大置田产家业,营造深庭大院;同时,在文化上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以谋求双江杨氏家族更大的发展:

  一是大力弘扬先祖文化。杨尚昆出生地“四知堂”,建于清同治年(1862年),占地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院内有房屋40间。杨世绥发迹后掷重金在这里修建府第,并命名为“四知堂”,还在供奉祖先、教化子孙的堂屋正上方,端端正正挂上一方精心制作的“清白传家”匾额,其用意除表明自己继承先辈操守、弘扬族系文化的心志外,就是寄望后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将来如有人步入仕途,更要像先祖杨震那样为官清正廉明。

  “四知堂”里的楹联字画,如楹联“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雄著经,慎著史,赫赫文章传世骥;汉时相,宋时将,堂堂姓氏炳人间”“清山开画卷拥八面春光承千年祖训,绿野泛清波赏两江美景壮万里情怀”等,也都处处反映出深厚的杨氏文化底蕴。

  在“四知堂”的堂屋墙壁上,还镌刻着《杨氏家规》16条:宗约当遵,祠墓当展,谱牒当重,族类当辨,名分当正,宗族当睦,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息,节俭当崇,邪惑当禁,守望当严,礼教当循。这16条家训,向后代传播了双江杨氏修身齐家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是多方吸纳先进文化。杨世绥育有七子,号称杨家“少七房”,都很重视吸纳先进文化。一个办法是“请进来”,各房都请饱学之士来家里作私塾老师,教子女读书习文;再一个办法是“走出去”,各房都将很多子女送到省外、甚至国外求学深造,即使耗金如水,也在所不惜。

  据《双江杨氏探微》介绍,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30年中,在双江这个偏僻小镇的杨氏家族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族人子女被送往成渝、上海、北京等地读书,还有30多人次远涉重洋,前往英、法、德、美、日、苏等国求学深造。

  “请进来”“走出去”,将各种新文化、新潮流、新思想大量带进这个偏僻小镇,带进这个封建家族,不断冲击着这个禁锢的封建大家庭,致使这个家族逐渐走向两极分化,出现了独特的人文现象。

  “四知堂”里终于要发出新声了。

  首先从“四知堂”里发出革命新声的,是杨震的45代孙杨尚昆兄妹。但讲到杨尚昆兄妹,不能不提他们的父亲、爱国开明老人杨淮清。

  杨宣永(1868—1948),字作舟,号淮清。自幼攻读书文、娴熟中医,常与乡人义诊。老人开明进步,深知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常以历史上的爱国英雄及清正廉洁官吏事迹教育他们。他不惜花费大量资产送子出国读书,希望他们长大后报效国家。在他的支持下,杨尚昆及其兄长均曾出国留学。

  杨淮清同情支持革命,将很多家产用于资助儿子的革命工作,他在双江的家成为四川地下党的一个交通枢纽,在成都及重庆的租住地也成为四川省委的一个重要活动地。

  1927年,在杨淮清等爱国人士的资助下,重庆地委在大溪沟创办了一所革命学校——中法大学四川分校。1928年春,杨淮清再一次变卖田产,积极筹资,在双江关帝庙办起了“潼南县立第16小学”。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杨淮清即送幼子杨白冰及幼女杨白琳到延安参加革命。他在后方积极奔走,宣传抗日,集资捐物,支援前方抗战。1942年杨淮清又将双江乡贤祠改为“抗日阵亡将士忠烈祠”。

  1927年,杨淮清四子杨闇公在“三·三一”惨案后遭反动派残酷杀害,他悲愤交加,亲笔写下了“淮率家人痛书”的祭文,借以告慰儿子英灵:“尔生前富贵不能淫,临难威武不能屈。知尔为国宣劳,为党牺牲,日来含笑著大礼服印在我脑筋……尔最后精神不死,九泉故无遗恨矣!我垂死老朽,尔无我念……尔最后之光荣,释我愿耳。今须与尔永别,不久我亦当与尔见面于地下也。”

  杨淮清十分理解儿子是“为国宣劳,为党牺牲”,面对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他仍然镇定地发出“精神不死,九泉无恨”“最后光荣,释我愿耳”的铿锵祭言,充分表达了他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

  杨淮清晚年回到家乡双江居住,一面以高超的中医技能为乡亲们看病施药,一面积极做些抗战的后援工作。他在双江的家曾掩护和中转过很多知名的地下党员。

  1948年,杨淮清病逝于双江,享年81岁。

  近年新出版的重庆双江《杨氏族谱》记载,杨淮清共有16个成年子女,其中竟有7人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共产党员。按年龄顺序简况如下:

  杨尚麟(1892—1969),字瑞图。早年就读于四川铁道学院、唐山路矿学堂。1917年东渡日本就读明治大学,参加马克思研究会,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19年回国,在上海参加学生归国救亡运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创建中共潼南第一个党支部,任首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川北行署监察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副主任、四川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尚述,字闇公,革命烈士(下文专门讲述)。

  杨尚昆(1907—1998),号诚五。幼年在家读私塾,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中毕业。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为共产党员,入上海大学就读,年底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到上海,从事党的公运及学运工作。1933年初,进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接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自始至终参加了长征,参加了遵义会议。1937年至1945年先后任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1988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0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纪念杨尚昆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杨尚昆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为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尚朋(女,1906—1968),字义君。早年就读于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大革命时期为重庆中法学校学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重庆女师、北碚四师任教,后在四川省志编委会工作。

  杨尚崙(1910—1963),字电如。幼时在家读书。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少城支部书记。1930年读上海法政大学。1937年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成都军管会高级顾问,川西行署财政厅副厅长,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四川省人民代表等。

  杨尚正(1920—2013),又名杨白冰。早年在重庆、成都求学。1938年1月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干事、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经扶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等,授上将军衔。

  杨白冰2013年去世后,新华社发布的讣告称他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杨白林(女1922—),又名杨淑仪。早年在成都读书。后赴延安投奔革命,就读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央办公厅资料室工作。任晋绥、陕甘宁边区联防军司令部政治处宣教股副股长、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军事学校幼儿园园长,南京大学气象系党总支书记,国家教育部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其夫廖汉生,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授中将军衔。

  “革命当从自我始”

  ——烈士杨闇公用生命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杨闇公(1898—1927),名尚述、尚达,字闇公。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四川党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大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重庆革命领袖。1917年东渡日本求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与吴玉章等在四川从事建党工作。1924年1月秘密组织“中国青年共产党”。1925年,自行取消“中国青年共产党”,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重庆团地委组织部长、书记。1926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任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首任书记,为刘伯承的入党介绍人,领导四川国共合作,后兼任军委书记,与朱德、刘伯承、陈毅共同发动领导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是南昌起义的前奏)。

  1927年“三·三一”惨案后不幸被捕,1927年4月6日牺牲。

  杨闇公用他短暂的一生,生动阐释了一名真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品格,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闇公精神”。

  杨尚昆故里管理处文物部原主任张盈曾把“闇公精神”概括为:志存高远的彻底革命精神,追求真理改造自我的精神,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宁死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非常准确地揭示了杨闇公“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精神内涵。

  笔者试从另一角度对“闇公精神”的特质进行阐释:

  一是理论清醒信仰坚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杨闇公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就寻求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真理。他曾在日记和文章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是能够说明劳资间根本冲突的原因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无怪其为社会科学的鼻祖。”“欲指导民众,究竟哪条路走的好?刻已认定马氏为主。”他还对马克思主义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进行深入思考,清醒地指出:“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上,我们虽然只能同到一半儿的路,但他的伟大的人格和中国革命的需要,是我们应该表示尊重的。”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使他对中国共产党充满自信。他写道:“共产党不是我国旧时代政治上的‘朋党’,也不是左书所说的‘君子竞而不争,群而不党’的党,它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有坚强的战斗性。”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了精辟论述:“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对双胞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和生产资料,雇佣工人替他生产商品,生产的商品越多,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就越多,而工人受的压迫与剥削也越多,工人往往是穷人或农村破产的人,他们一无所有,只有两个肩头抬张嘴,一天不工作,一天就无法生活。资本家总是设法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剥削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加强团结,成立组织,才能对抗资产阶级。”

  他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使他对共产党和无产阶级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这样在思想深处,他就由一个旧社会祖辈冀望的“清白传家”的“贤臣廉吏”,转变为一个担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为表明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他甚至在黑暗如磐、风雨如晦的旧时代,勇敢地为自己的女儿起名“杨赤化”,为儿子起名“杨共产”。他对共产主义的耿耿忠心,对无产阶级的铮铮铁骨,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改造自觉革命彻底。由于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的杨闇公,把革命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志向,主动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和实践磨炼,做一个彻底的革命者。据《双江杨氏探微》一书介绍,他下决心对“生活上的不良习惯和坏习俗”进行自我改造,“与赌博彻底决裂”。他在上海找党期间,对那十里洋行醉生梦死的资产阶级糜烂生活非常警惕,坚决抵制,有人多次请他去吃“花酒”,他全都拒绝了。他曾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的心志:“革命当从自我始。”“我是旧社会的叛徒,新社会的催生者。”“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快乐。”

  三是不忘初心勇于牺牲。杨闇公的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他常说:“我是为大众而生,凡事要从公众设想。”“权衡事物轻重的时候,宜从公众设想,个人的利害,不要拳拳于心。凡事从公众着想,所得者大,若以个人设想,就太狭小了。”为了筹集革命经费,他卖田当土在所不惜:“我何斯人也!岂能因区区遗产变我初志?若持先人的遗产为生,只可曰吃饭虫,失去人生的意义。”

  杨闇公为了实现心中的“初志”,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他曾表示,“除俯首于真理外,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势力之下。”“我将来不是病死,便是被反革命杀死,工作有什么休息可说啊!”“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

  《双江杨氏探微》一书记载:1927年3月,英美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炮轰南京事件”,杨闇公领导下的四川省委决定3月31日在重庆打枪坝举行各界群众大会,声讨英美帝国主义的罪行。大会前一天,四川军阀刘湘指使人来对杨闇公进行收买和威胁,被杨闇公严辞拒绝:“我们是为了正义的事业,你们收买不了我,也阻止不了我!”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奔赴会场主持会议。结果,“三·三一”惨案发生了!当时杨闇公本已安全撤离现场隐蔽到江北,但为了处理善后,联络同志,他第二天便不顾劝阻,又重返城里。

  处理好相关工作后,杨闇公于4月3日晚乘船到武汉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并准备参加党的“五大”会议,不料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利诱和酷刑,他大义凛然地说:“你们只能砍下我的头,丝毫不能动摇我的信仰。我头可断,志不可夺!”行刑时,他不断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军阀!”刽子手恼怒了,残忍地割掉他的舌头;他就用手指戳、用眼睛瞪,敌人又丧心病狂地断其手,剜其目,最后向他连开三枪。杨闇公壮烈牺牲,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誓言。

  杨闇公不仅用自己的生命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还将妻子带上革命之路。他的妻子赵宗楷,四川省荣昌县路孔乡人, 1925年与杨闇公结婚。在杨闇公的开导和帮助下,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杨闇公牺牲后,她不顾反动势力的迫害,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家乡双江镇,含辛茹苦抚养儿女,并冒险隐藏了烈士的三本日记达20余年,为党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和精神财富。1949年12月,她把这三本日记郑重地交给了时任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1979年1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闇公日记》,邓小平亲笔题写书名。新中国成立后,赵宗楷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兢兢业业为党工作。赵宗楷于1971年病逝。

  杨闇公之女杨赤化,又名杨肇续,生于1925年, 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闇公之子杨共产,又名杨肇中,生于1927年,1953年入党。杨闇公遇难后,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迫害,他们分别改名杨赤花和杨洪彦。新中国成立后,杨赤花和杨洪彦都工作在普通的岗位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周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就是杨闇公烈士的子女。杨赤花和杨洪彦分别于2002年、2006年病逝。

  2019年10月下旬,记者专程赴重庆,到杨闇公旧居、杨尚昆旧居考察调研,到杨尚昆陵园、杨闇公烈士陵园吊唁,召开座谈会了解潼南区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并采访了潼南区杨尚昆故里管理处主任杨春及杨闇公烈士在重庆的部分后裔。

  杨尚昆故里管理处主任杨春介绍说,杨闇公旧居和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尚昆旧居和陵园作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陶冶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氏家风也成为潼南家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氏家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但他们给家乡人民留下的印象却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杨尚昆主席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回到家乡潼南双江镇,因种种原因,当时的旧居里住的全是村民。他十分想到自己出生的“四知堂”大院里走走看看,但又怕惊扰了居住在里面的村民,就只好站在旧居对面的土山坡上,拿着望远镜远远地遥望着他日思夜想的旧居。杨闇公烈士陵园开放后,杨共产、杨赤化及其后裔每年都要到陵园来祭奠扫墓,为了不给我们工作人员添麻烦,他们都是以普通游客身份入园,悄悄来悄悄去,我们知道后都很受感动。

  杨闇公烈士的孙女杨先荣,今年已经71岁,退休前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采访中,她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每去一次烈士陵园,都受一次教育。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老一辈的光荣是老一辈的,他们是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成立牺牲奉献的,不是为了这个小家。所以,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子女,我们都要求自己的道路自己走,自己的历史自己写,决不能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更不能用老一辈的名声为自己谋利益。

  杨闇公烈士另一孙女杨小峰,今年66岁,退休前是重庆市物资局一名普通职员。她对记者说,前些年曾经有人问我们,你们祖上出了那么多英雄人物,你们得到什么好处了呢?我说,老一辈牺牲奉献是为了全中国,不是为了我们这个小家得到好处,如今杨闇公烈士陵园早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难道是仅仅有钱就能办到的吗?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等一系列庆祝活动使全国人民都受到鼓舞,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也更加崇尚英雄模范,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都上来了,作为烈士的后代,我们也感到十分欣慰。

  杨宇是杨闇公烈士曾孙,曾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材生,现任重庆中软国际智能制造研究院工业物联网研究所所长。他说,曾祖父杨闇公的事迹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他那样年轻就有那么丰富的思想,就有那么坚定的信仰。这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榜样和最大的激励。

  高阳是杨闇公烈士的曾外孙女,现任重庆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她说,我在单位一般不会主动谈及自己是杨闇公烈士的后代,有的同志到杨闇公烈士陵园过组织生活,回来后才知道底细,感到很惊讶。我是烈士的后代,要靠自己去努力奋斗,不能去沾祖辈父辈的光。前不久,在单位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我还为全体党员讲了一堂党课。作为党员干部,我更有责任把烈士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更有义务把杨氏的清白家风传承下去。(记者 牧 童)

责任编辑: 王小伟
【纠错】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