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居保护该走哪条道
发表时间:2012-02-22   来源:文汇报

  上海田子坊因为老房子里的小店成了地标,静安别墅却正在肃清无证商铺。两会上,代表委员各有各的看法——

  静安别墅“肃清”无证经营商铺,一度引发社会热议。联想到因为老房子里的特色小店而成为地标的田子坊,议论变得更有味道:上海的特色民居,究竟该怎么走?

  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上海拥有众多类型的老建筑,如旧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等,极具上海特色和历史文化意义。多年来,上海一直很重视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已先后公布了4批保护建筑名录,并划定多个历史风貌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但对于特色民居的保护,不同的人群态度迥异。

  本期嘉宾:

  朱志荣(市人大代表、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会长)

  屠海鸣(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

  游闽键(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

  是开发利用,还是深闺藏娇

  朱志荣:特色民居是一座城市表现个性的载体。每一座有年头的民居都烙下了独特的历史烙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建筑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比如没有卫生设施、空调安装不便等。

  屠海鸣:这些特色民居大多处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里面确实还住有“七十二家房客”。但它们是宝贵的文化生态资源,一定要保护、开发、利用好。

  游闽键:对,它们体现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气息和气质,如果对它们“弃而不用”、“深闺藏娇”,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但如何合法合理地开发利用?这是焦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是整体搬迁,还是留住居民

  屠海鸣:目前静安别墅暂时堵住了“破墙开店”,但难免会有回潮,或者明的不行暗的来。这说明市场有需求——居民想通过出租住房增加收入,周围市民也愿意到别有情趣的地方消费。

  要想在不扰民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色民居,最直接的办法是让居民整体搬迁。这似乎是唯一“两全”的办法。政府可以成立专项基金,前期采取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而后续开发利用所得收入就全部纳入专项基金。其实,只要开发利用得好,前期投资完全可以收回。

  游闽键:居民迁走了,这样的历史保护建筑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整体搬迁”我看走不通。特色民居正因为有居民依旧生活在其中,才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博资源,没了居民,没了柴米油盐的气息,它们只会成为没有生命力的“遗迹”。

  朱志荣:我也认为保护特色民居就要保持其原来的生活场景。如果把老居民全都搬出去,会抹杀掉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但也不能消极保护——不动其中的一草一木,不注入鲜活的生态气息,同样不可取。

  游闽键:对它们的开发利用,既不能全堵死,也不能都放开,政府要善于引导。从这方面来说,田子坊是成功的——它盘活了特色民居,自发集聚起创意文化及休闲商业业态,居民居住风貌也得以部分保留。但政府现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引导,让业态与居民生活之间保持和谐。

  循各自特点,不走相同路

  朱志荣:要强调的是,特色民居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应当突出个性化,不能千篇一律,走同一路线。

  首先,政府要有整体规划,相关的配套、政策要跟上去。对成片的特色民居,在改造之前应当有一个全盘、长远的规划。仍然宜居的民居,要严格控制餐饮等商业业态的发展;有条件发展商业的,可以适当开放,但要注意不能扰民。总之,要依循民居本身的特点。比如上海中心城区有不少广式里弄建筑,弄堂里是民居,沿街面一圈的底层一楼开店铺,并不影响弄堂里居民的生活。

  游闽键:个性化发展确实是关键,政府的监管和引导就该着重在这方面下功夫。在我看来,针对特定民居,政府完全可以进行一次创意开发招投标,利用社会“智库”选择好的开发利用方案。

  屠海鸣:对,个性化发展,要从源头规划做起。建议有关政府部门详细梳理现有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的性质和类别,并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特色制定各自的整体开发规划,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商业角度出发,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历史文化保护和让居民得益的这两大要素。(记者 顾一琼 邵珍)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桑小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