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从出山到逼宫
发表时间:2011-12-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摄政王载沣闻报,立命陆军大臣荫昌督率军队前往镇压。14日,又在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极力保荐与威胁下发布上谕,任命两年前被他罢官后定居在河南彰德(今安阳)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

  出 山

  接到上谕后,袁世凯并未立即复出。后来有徐世昌密赴彰德以及袁世凯提出出山六项条件之说,几乎成为史学界的“共识”。实则此说只是传闻,并无其事。10月14日,内阁参议阮忠枢奉命抵达彰德,传达了载沣要袁世凯迅速上任,不要介意罢官一事的意思。袁世凯认为这是他东山再起的好机会,于是没有犹豫,接受了任命。只因前往镇压湖北新军起义的各路援军极少,他赤手空拳,无力剿抚。对于荫昌带往前线的军队,他也仅有会同调遣之权,指挥起来有诸多不便,所以没有立即出山,而是写了八条要求,让阮忠枢回京面呈奕劻。内容大致讲无兵无饷,何能办事,拟调集万余续备、后备军人带往湖北,以备剿抚之用;请度支部先拨银三四百万两,作为军饷及各项急需;请军谘府、陆军部不可遥为牵制等。

  19日,袁世凯致电内阁,请求批准上述条件。22日,湖南、陕西两省宣布独立,而清军在前线毫无进展。不得已之下,载沣批准了袁世凯的奏请,任命冯国璋统领前线第一军,段祺瑞统领第二军,均隶属于袁。27日,朝廷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予以节制调遣前往湖北赴援的各军之权。同一天,驻扎直隶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联名电奏清廷,提出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等十二条要求。29日,山西独立。次日,云南独立。

  面对汹涌澎湃的起义浪潮,袁世凯于30日离开彰德南下。11月1日,奕劻见袁已经出山,国事日非,自己无力承担,奏请辞职。载沣遂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以不是国会公举,声称不敢奉命。8日,资政院开会,正式选举袁任此职。袁遂把前线军事交给冯国璋指挥,自己带卫队进京,于16日组成责任内阁。

  和 谈

  袁世凯东山再起,并不是为了革命。他痛恨载沣将其罢官,也不想为清朝卖命,唯一的目的就是先把军政大权抓到手,再打着维护清室的旗号打压南方革命力量,迫其就范;然后借革命力量威胁朝廷,逼它交出全部权力;最后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以自己为首的中央政府。

  基于上述考虑,袁世凯对革命力量又打又拉。在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那一天,他就决定给起义军一点颜色看看,密令北洋军猛攻汉口,经过三天激战,将其占领。而后他三次命人与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联系,要求和谈。这时,同盟会的二号领袖、湖北战时总司令黄兴写信告诉他,只要他学习华盛顿,推翻清王朝,全国人民就会拥戴他为大总统。11月11日,袁世凯正式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信,与民军(当时清廷对革命军的称呼)议和。黎元洪等人驳斥了他的君主立宪主张,劝其赞成共和。袁世凯看到自己有当大总统的希望,甚为高兴,但革命党人拒绝和谈的强硬态度又使他怒不可遏,遂命冯国璋倾全力攻克汉阳。经过反复激战,北洋军终于占领汉阳。如果渡江强攻,武昌民军能否守得住,很成问题。但袁世凯的目的是压迫民军和谈,而不是荡平武昌,所以冯国璋几次请求乘胜进攻,他均未批准。

  袁世凯到京后,取得了朝廷的军警大权,又以责任内阁的名义,奏请凡与立宪制度抵触的事项一律停止,所有政令政务都集中到内阁。载沣丧失了执政实权,被迫辞去徒有虚名的摄政王,清廷只剩下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仪孤儿寡母了。

  11月30日,独立的南方各省代表在汉口英租界举行联合会议,袁世凯又通过英国领事向会议提出和谈要求。代表们多认为袁力量强大,同他对抗,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他赞成共和,革命即可早日成功,减少流血牺牲,于是同意和谈,并于12月2日通过决议:“如袁世凯反正,当公举为临时大总统。”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