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把谣言仅仅当成是谣言
发表时间:2011-09-09   来源:南方日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714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3.2%的受访者确认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其中34.4%的人表示“非常多”。比如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郑海(化名)发现,微博上的谣言非常多,有的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描述得非常详细,还会配上几张挪用或造假的照片,一般人很难区分真假,让人防不胜防。当然,由于是化名,并不能知悉这位研究生所说的话是不是谣言,姑且放置疑问,权当为真。这就是说,网络上出现的谣言确实非常多。根据调查,网上也有专门的辟谣帖,但几乎所有辟谣帖的转发、跟帖数量都远远小于谣言帖。这是为什么?受访者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73.1%),排在第二位的是“从众心理所致”(58.6%),排在第三位的是“大多数人对谣言缺乏判断能力”(58.3%)。

  谣言的确有,数目也不少。但为什么会有谣言?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某些所谓权威部门并不再具备公信力,他们自身也经常制造谣言。比如一旦某起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有关机构首先想到的不是公开信息,而是遮遮掩掩,屏蔽采访,长此以往,形成了习惯,固然公众无法全面掌握信息,却也让权力部门的公信力一落千丈,权力和权威已经是两码事。即便是辟谣联盟,为什么无法取得公众的全面信任呢?无外乎公众对于各种辟谣尤其是权威部门的辟谣已经麻木了,太多的辟谣在一段时间过后又被证实为谣言。于是形成了“有关部门一出来辟谣,谣言即为真实”的荒诞逻辑。看起来荒诞,实又不荒诞,这恰恰反映了一些权力部门对于信息公开不贯彻、不落实的恶果。个人造谣不过是名誉之失,公权力造谣却会影响整个施政体系的威望。这无疑是危险的。

  怎样才能分辨谣言?恐怕不是靠强制命令,而理应依靠公开、透明的信息流动和处理方式。即便在微博上出现一些谣言,那也不可怕,通过各种真实信息的流通,谣言很快就会瓦解。可怕的是阻塞真实信息流动,那谣言即便失去了微博这样一个舞台,也会寻找其他的舞台肆虐。如果有人动起了关闭微博的心思来整肃所谓谣言,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让真实信息失去了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谣言被人信任,责任固然在谣言的编造者,但我们的有关部门是不是也应当反思一下,谣言是不是具备产生的社会土壤,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社会土壤?换个角度来看,社会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发酵以及消弭的各个阶段正是社会建设理应关注的内容,通过对社会谣言传播规律的掌握,可以有效化解社会各种矛盾,让反社会情绪得到纾解。

  千万别把谣言仅仅当成是谣言。谣言的背后一定具备一些值得社会透视和反思的地方,为了解决谣言而让信息渠道堵塞,这是饮鸩止渴,缘木求鱼。整肃谣言,依靠的是真言,是实话。让真话和谣言竞争,谣言就是纸老虎,让谣言和谣言竞争,谣言则必如虎添翼。这个道理很简单。

责任编辑:李向帅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18299&encoding=UTF-8&data=AATbWwAAAAcAAADsAAAAAQAn5Y2D5LiH5Yir5oqK6LCj6KiA5LuF5LuF5b2T5oiQ5piv6LCj6KiAAAAAAAAAAAAAAAAuMCwCFAMItE3ASp_G2X-ZHNbKInzBv_bhAhQS55zdfxJpDQr62yProPeoVnMdW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18299&encoding=UTF-8&data=AATbWwAAAAcAAADsAAAAAQAn5Y2D5LiH5Yir5oqK6LCj6KiA5LuF5LuF5b2T5oiQ5piv6LCj6KiAAAAAAAAAAAAAAAAvMC0CFCvglxz1FFojZ4cmf2EvotLdtfJuAhUAikoV-UVmcGo0Iq7t42elQEXgQAI.&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