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十年,父爱日记伴随女儿成长
发表时间: 2018-09-26来源: 辽宁日报

  吴俊伟一家三口。(采访对象供图)

  核心提示

  从女儿出生那天起,辽阳的吴俊伟就坚持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孩子的成长。为了支持丈夫写父爱日记,妻子任宜秋也准备了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女儿的童言童趣,为丈夫提供“素材”。10年来,吴俊伟已写下约260万字的父爱日记,这些文字记录了女儿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也记录了夫妻俩对孩子教育的探索和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及感悟。2017年,吴俊伟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今年又获得全国“五好家庭”称号。

  9月1日,按照农历算,是吴俊伟的女儿吴子钰10周岁的生日。吴俊伟在日记中写下对女儿的生日寄语:要健康,要奋斗,要做个有梦想的孩子。

  打开吴俊伟写的一本本厚厚的日记,记者发现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父爱。

  “最初几年是手写,往往几个月就写满一本,后来变成了电子版的日记。”吴俊伟说。多年来,每天早起记日记成为他生活中的必修课。

  女儿出生后,父爱日记从未间断

  吴俊伟是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爱好写作的他多年前就有记日记的习惯。作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他出书探讨教育教学方法,开博客记录体育教学心得,给学生写信帮学生消除心中迷茫……

  在女儿出生前,吴俊伟就给女儿写了12封信,隔着妻子的肚子与小天使对话。

  女儿出生以后,吴俊伟开始新的写作实践——写孩子的成长日记。

  2008年8月22日,吴俊伟为女儿写下第一篇成长日记。日记中详尽地记录了女儿来到世间的每一个细节,以及亲朋满满的期待。

  在这篇日记中,他这样说自己的初衷:“为了难忘的纪念,为了给孩子成长的旅途有一个交代,从今天开始,我的日记可能要有一个完美的转身,将孩子成长的年轮、进步的足迹载入日记中,使之成为我一生中无法忘却的记忆。”

  日记中,吴俊伟记下了女儿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进食,第一次把拳头放进嘴里,第一次喊爸爸、妈妈,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行走,第一次跳舞……

  日记中,还有作为父亲、母亲的第一次:第一次抱孩子,第一次给女儿喂水、喂奶,第一次给女儿洗澡……

  当孩子逐渐长大,成长日记开始记录孩子的言行。

  “我期望宝贝像爸爸一样认真、勤奋、严谨、好学、深思,因行立志社会。”在日记中吴俊伟写下这样的期待。

  为了支持丈夫写父爱日记,妻子任宜秋也准备了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女儿的童言童趣,为丈夫写日记提供“素材”。10年来,吴俊伟已经写下总计约260万字的父爱日记。

  “我对女儿说,日记要写到她高中毕业。等她上了大学,我会以‘两地书’的形式继续关注她成长。”吴俊伟说。

  用父爱日记传递坚持的力量

  吴俊伟曾这样对他的学生说:“我从初中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今天,坚持一课一实录,一天一日记。我不知道写日记要干什么,但我知道写日记也是一种修行。我们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坚定,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坚持。”

  坚持,是吴俊伟对学生们的期待,也是他要传递给女儿的一种信念。

  吴俊伟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教育融入了自己的血液,自己给女儿写成长日记也是想把家风家教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下一代。

  吴俊伟是家中长子,小时候,父母要求他给弟弟妹妹做榜样,他每天除了领着弟弟妹妹读书,还要完成父亲布置的特殊作业:每天读一页《新华字典》、一页《成语小词典》,每天写一篇行书字帖,每天完成100次纵跳、100次原地后蹬跑及10次引体向上。“读书、写作、运动,皆不可辜负。”这是同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父亲常说的。

  吴俊伟的妈妈也常对儿时的吴俊伟说:“教育就是说给弟弟妹妹听,教育就是做给弟弟妹妹看。”

  也许吴俊伟的女儿现在还不能完全懂得父亲的做法,但却能在父亲的关注、关怀下一天天成长。每天早晨,他的女儿一醒来,就能看到父亲坐在电脑桌前写日记的场景。

  为了培养女儿的读书习惯,吴俊伟和妻子总会在女儿面前朗读,慢慢地女儿越来越喜欢书,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此,一家三口有了固定的阅读时间,女儿学会了边读书边做标注。吴俊伟还在家中建起“爱心书屋”,邀请女儿的同学一起来读书。

  在吴俊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如今,女儿在旅行、游玩时,书包里总会放三样东西——笔、日记本、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她和父亲一样,喜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

  陪伴是最温暖的告白

  关注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女儿成长的时时刻刻,对于吴俊伟而言,是最惬意的事。工作之余,吴俊伟总是尽可能接女儿放学,陪伴女儿一起成长。在陪伴中,女儿学会了做家务,学会了给爸爸拔罐儿、松背。

  爸爸的足跟裂了,妈妈给爸爸足跟抹油,女儿用手机拍下这一幕说:“发微信朋友圈了,温馨的家。”吴俊伟在日记中感慨: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和睦、恩爱。

  任宜秋说,女儿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也在学习如何尊重孩子,如何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焦虑与教育困惑。

  在女儿最初学习英语时,任宜秋也给女儿报名参加兴趣班,并对女儿说:“英语得好好学,爸妈都不会读。”无意间的一句话,在女儿的潜意识里留下了英语难学的印象。女儿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下面的对话:

  女儿:妈妈,我英语进步了。

  妈妈:那好啊!

  女儿:我倒数第二。

  妈妈:那好啊!

  女儿:我比倒数第一多了11分。

  妈妈:那好啊!

  这段对话几天后,女儿对妈妈说:“英语其实没有那么难学。”

  “我不知道,如果我听她说倒数第二的时候就生气批评,还会不会有女儿后来的进步。”任宜秋说,如今,她想让女儿知道:“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并完成。”

  “不要用我们的思维来规划孩子,而是要欣赏并陪伴他们,做一个导师级的妈妈,而不是保姆级的妈妈。”任宜秋说。

  在吴俊伟家,有一面墙专门用来给女儿涂鸦。这个涂鸦空间,是全家给孩子的自由与爱。吴俊伟的母亲住在对门,老人家里的墙上、冰箱上也都贴着孙女的画。     

  对吴俊伟来说,陪伴女儿和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事。

  对学生,吴俊伟在开学第一课时,会给每个学生一张师生联系卡,通过书信和亲身示范等形式帮助学生成长。“每个阶段的教师,好比一个船工,克服艰难险阻,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对岸,再回到对岸接送另一批孩子,循环往复中从事着看似单调的工作,其实是在倾听花开的声音,享受当老师的幸福与快乐。”吴俊伟说。

  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这位教育家的书,吴俊伟熟读多遍。

  女儿出生时,吴俊伟与妻子都已年过四十。对于这个小天使,父母应该给予她什么?在他们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最为重要。而培养良好习惯不是强制孩子去做什么、如何去做,而是为孩子营造一个氛围,让孩子自然地学习、成长。

  日记中,也记录了吴俊伟与妻子对于女儿的教育有过的矛盾、纠结和探索。

  吴俊伟夫妻会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欣喜、骄傲,但他们也愿意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夫妻俩总是给予孩子应有的鼓励,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所以,尽管孩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但这个暑假,吴俊伟夫妻俩还像往年一样带孩子外出旅游,而没有给她报名任何补习班。

  任宜秋强调,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建立自己的认知。当女儿在网上学会制作盲盒,并在盒子上画画,夫妻俩就给孩子搭建一个小小工作台;孩子喜欢史莱姆泥(一种质地软黏可以随意塑形的泥),夫妻俩就让孩子尽情地探索制作过程。“我们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独自成长的机会。”任宜秋说。

  女儿小时候,常在学校附近买东西,只要她喜欢,吴俊伟就让她买,尽管有些东西毫无用处,但吴俊伟和妻子相信给孩子一些时间和适当引导,孩子会改变的。果然,在夫妻俩慢慢的引导下,女儿不再乱买东西了。“我们可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决不放纵孩子。”吴俊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一次在街上,女儿与父母经过一辆轿车,见车里的一个小孩将面巾纸扔向车窗外,就问妈妈:“我可以捡起来吗?”妈妈点头同意,于是她将车附近的面巾纸捡起来放进垃圾箱中。“社会责任,也许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吴俊伟感慨。

  吴俊伟在日记中写道:“有一种教育叫静待花开。慢火炖出来的东西最甜香,时间会验证一切。”

  补记

  共度读书好时光

  吴俊伟的父亲是1961年参加工作的中学教师,母亲是1958年参加工作的小学教师。吴俊伟和3个弟弟妹妹在父母创造的书香氛围中成长、成人。在吴俊伟的童年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幕是:父亲坐在老家门前的柳树下,手握书卷专注阅读。而母亲也常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父母有一个用花格纸裱糊的小书柜,小时候玩具匮乏,那个小书柜便成了吴俊伟和弟弟妹妹们的最好玩具。

  吴俊伟说,妻子也是一名教师。当年,他与妻子第一次在学校办公室见面时,任宜秋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新买的《演讲与口才》,还有厚厚的一册剪报——“爱读书的小伙子准没错”,就这样,志趣相投的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

  吴俊伟与任宜秋结婚的时候,最昂贵的家具便是一组价值2700元的红木书柜。随着藏书的增多,他们的家里又陆续增添了两组书柜,房间的一面墙一字排开被书柜占满了。读书、写书、购书、藏书、荐书、逛书店成了全家人的嗜好。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吴俊伟从2012年至今,先后出版了《给教师的建议》《阳光下的体育》《一个中国教师的教育使命》《课堂上的教育智慧》等多部书籍,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2017年获得《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

  2008年8月吴俊伟的女儿出生后,奶奶为孩子取了乳名迎赢,寓意是我们迎来了奥运会,金牌榜我们名列第一,我们赢了。 

  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跟着奶奶看报纸。奶奶每天把报纸标题读给小孙女听,这成了孩子每天与奶奶在一起的必修功课。孩子最初认识的一些汉字,都是在奶奶读报时习得的。

  上小学三年级时,迎赢成了儿童作家杨红樱的书迷,每天上学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成了常态。她还学会帮爸爸妈妈网购图书,并经常梳理家中书柜中的图书,给这些图书进行编号,便于检索。她经常邀请同学到家中一起读书,还把读过的书捐给了自己上过的幼儿园。

  年逾八十高龄的奶奶总说自己也是“80后”,每天仍坚持阅读《人民日报》《辽宁日报》《辽阳日报》和各类杂志。

  女儿为爱读书的爸爸起了一个微信名:“书乡”。

  “每天,我们家总有一段阅读时光,那是与美好相遇的最美时刻。”吴俊伟说。(记者 关艳玲)

责任编辑: 杨 学静
【纠错】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