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白炽灯 还是要萤火虫灯
发表时间: 2018-05-03来源: 人民日报

  如今,文艺界人士、设计师上山下乡去振兴乡村的新闻可谓不少,有的开办工作室,有的种植人工花田,有的摄影、画画、策划艺术展,有的策划文艺活动……艺术的到来,艺术家、活动家的系列行动,让一个个不为人熟知的乡村图景更多地展示在世人眼前。

  不过,一些问题也就此产生,比较突出的是现代文艺活动与乡土文化本身不太和谐。比如,文艺人士的刷墙、搞展览等许多“前卫”的艺术活动,与当地群众的认识达不成一致,跟当地的文化传承没有太大关系。再比如,艺术家镜头下的古民居充满故事、富有美感,但居住于其中的村民却饱受采光、通风、排污、破损等问题的困扰;城里人甚至乐于拆掉白炽灯而看萤火虫、看星星、看月亮,而村民的生产生活必然受到影响。

  艺术家介入乡村振兴,其基础应该是顺应当地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尊重人的需求,不能自娱自乐,更不能损害乡村的本来面貌。村里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有哪些特点?村民当下的生活有哪些困难?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愿望?……这些问题,都应考虑到才行。

  当前,北京、成都等多地都在进行传统民居改造,“老建筑”“土房子”在延续传统面貌的前提下,通过加装厕所、合理采光、加装窗户等现代改造,加上独具一格的艺术设计,焕发了古朴而前卫的别样生命力。

  艺术设计师对院落改造的成功、审美意识的传递,带动众多农户改造起了旧院落,而不是推倒重来建起“罗马柱”的“小洋楼”;还捡起了老手艺,意识到祖辈传下的非遗、传说、故事、规矩,不少都是发展的财富。“这些古朴的民居、清新的空气、特质的文化,都是城市稀缺的,买都买不来的。”这些认识,就是文化自信。

  可见,文艺介入乡村建设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与土壤、气候相适应的扦插,才能富有生命力——以赓续历史传统、解决实际困难为前提,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村民忽视的自然的价值、遗产的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头脑开阔村民的发展思路,为农村发展蓄积厚重的力量。

  文艺的作用当然不止于此,还应该进一步“扶美”“扶志”“扶智”,让艺术持续不断地孵化,推动当地的思想文化进步。

  之前在成都明月村采访,记者见到一位喜欢画画的小女孩。她说:“我画画的风格是模仿丰子恺先生。老师告诉我画画时心要静、神要宁,如果想别的事情,每笔都会是错的”“我以后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位画家,画出所有美的东西”……她口中的老师就是一位入村的画家,常给孩子们上课。在文艺人士的影响下,村子里还有年轻一代追求“美的食物”做有机种植的,追求“美的衣裳”做天然颜料染布的……

  在美育的浸润下,这些乡村孩子的未来,肯定将是另外一番模样,他们脚下的那一方热土,更会因此改变。(郑海鸥)

责任编辑: 张慧磊
新时代加油干
文明影音
文明创建
先进典型
志愿服务
网络公益
文脉中华
书读中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