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院士” 刘兴洲:最先进的要靠自己
发表时间:2012-01-19   来源:人民日报

 

图为刘兴洲当时作为北京市第400棒火炬手参加奥运火炬传递。

  刘兴洲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在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航空工程学院获副博士学位。曾任某型导弹副总设计师,主持研制成功两种型号的低空超声速冲压发动机。进行了机弹一体化冲压发动机燃烧室试验研究、“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报告”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等项目研究。曾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2011年11月6日逝世,享年79岁。 
  “火炬院士” 刘兴洲走了。但他缔造的这一辉煌已经被永远载入奥运会的史册:2008年5月8日上午9点17分,全世界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奥运圣火在珠峰点燃的壮观场面。 
  把奥运圣火带上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的世界屋脊的火炬,就是刘兴洲带领团队应用航天高科技的心血结晶。在参与过无数次导弹和航天重大任务后,他又有了新的荣誉外号——“火炬院士”。 
  珠峰火炬 
  照亮自主创新道路 
  2006年1月,73岁的刘兴洲和他的火炬研发团队接到了航天科工集团特殊的“责任状”:研制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的燃烧系统。 
  怎样才能让珠峰火炬在低温、低压、缺氧、大风的世界屋脊稳定燃烧?刘兴洲不顾年事已高,带领团队再度使出了航天人40多年前研制“两弹一星”时自力更生的劲头:从零开始,查资料、跑外协、谈合作、制作低压试验设备、设计、生产、试验、改进……二十几个人的火炬研发团队从此“眼里”只有火炬。 
  刘兴洲曾多次说,对待奥运火炬,要比航天型号研制还要谨慎认真,质量控制比发动机还要严格。为了保证珠峰固体火炬研究质量,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刘兴洲不顾年迈,4次亲赴厂家参与研究工作。历经112个配方的研制,终于解决了珠峰恶劣环境下的点火、稳定燃烧、形态饱满、色彩鲜艳、工作时间长等技术难题。为了解决抗风问题,74岁的刘兴洲也曾和大家奋战到午夜。经过数百次试验,终于将“纸火相融”的祥云火炬从梦想变成现实。 
  在历经了700多个刻骨难忘的日日夜夜后,珠峰固体火炬和珠峰火种灯终于挺进珠峰。这一刻,中国人非凡的创新能力也被照亮。 
  2008年8月6日,刘兴洲作为北京市第400棒火炬手,带着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手持祥云火炬,激动地奔跑,兴奋地展示。从此,人们认识了这位“火炬院士”。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9338&encoding=UTF-8&data=AAcpWgAAAAcAAB2gAAAAAQA34oCc54Gr54Ks6Zmi5aOr4oCdIOWImOWFtOa0su-8muacgOWFiOi_m-eahOimgemdoOiHquW3sQAAAAAAAAAAAAAALjAsAhRlcpetYg6uuQ4df_gcEoGH0O5UowIUdxrQfBSQjtf5UUjHDBm9ixs4yt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69338&encoding=UTF-8&data=AAcpWgAAAAcAAB2gAAAAAQA34oCc54Gr54Ks6Zmi5aOr4oCdIOWImOWFtOa0su-8muacgOWFiOi_m-eahOimgemdoOiHquW3sQAAAAAAAAAAAAAALzAtAhR87rhJbx_5diLPgB5bDHOpvT-lowIVAIfQU9UueJhTaA3jHdOffoCjQFzk&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