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专家收到晚年钱学森11封信
发表时间:2011-12-14   来源:光明日报

  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众人皆知,但钱老还时刻关注着农业,恐怕少有人知晓。12月13日,记者从沈阳农业大学了解到,钱老在他81岁高龄后,曾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沈阳农业大学一级终身教授杨守仁先生有过11次书信来往,二人对“农学”、“水稻”、“系统工程”、“中间层次学问”的讨论,彰显了老一代科学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两位老先生原本并不认识,他们结缘始于1992年1月4日的一份《光明日报》,当日,本报刊发了钱学森的一篇题为《迎接21世纪大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的发言。杨守仁老先生看后感慨颇多,马上给钱老写信探讨相关问题,钱老以极其严谨的态度回了第一封信,这一来一往便开启了一位农学家和一位航天专家间的学术交流和共鸣。此后7年间,两位不同领域内的专家书信不断。据钱学森办公室秘书记载,钱老前后共亲笔写了11封信给杨守仁老先生。他们虽从未谋面却因对农业的关注和热爱而相见恨晚。

  《钱学森通信选》收录了钱老与杨守仁的3封通信。1993年12月9日的来信中这样写道:“不久前我还有机会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年5期上读到您的《植物生理学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您的文章使我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做到高产、优质、高效,就必须从老一套思维中解脱出来,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到农业生产是多因素组合的系统工程;而不是研究工作中的单因素实验。您的成功即在于此,是‘三好’,不是‘一好’!”1995年1月11日的信中,钱学森写道:“水稻超高产是我国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过去同志们也有不少争议,这说明问题的复杂性。是否应该说水稻超高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育种是其中的一个问题,还有田地土质、灌溉、日光、气温、种植密度、用肥、防虫害等许多问题,所以是一项工程,犹如航天工程的飞机设计、制造与应用。我说的中间层次学问,可称为‘生物技术学’,则是这项工程,水稻高产工程的指导性理论,一门方法学。您文章中提出的几点很有启发性,很值得有志于‘生物技术学’创建人的思考。”从这些通信中,不仅看到了两位老人在学术上的交流和认知,同时也能够了解到钱老不但对航天事业有着深厚的造诣,对农学界也了解颇深,不愧为中国近代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卓越的科学家。

  杨守仁教授生于1912年,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籼粳稻杂交、水稻理想株型和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他的日记中,曾引用钱学森的话:“钱老说,农业的发展也要有中间层次的学问。一句话,开始扭转了我国现代史上重工轻农的思想。这是当前反复验证过的至理名言,(科教兴国)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

  两位老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对前沿科技也都有着远见卓识,对国家的热爱更是让人感动。钱学森先生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杨先生则在91岁突发心梗抢救时用颤抖的手给子女写下“为国争气”四个字。

  如今,两位老先生都已驾鹤西去,但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和做人的风骨却让我们深思和深深崇敬,老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亘古长存!(记者毕玉才 通讯员左微)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刘星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