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生产性保护遭遇难题:弟子难招 人才难留
发表时间:2012-02-13   来源:新京报

  关注焦点

  昨天(12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开幕第8天。

  这次从全国共选取180多个项目参展,它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活动邀请160余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

  这次展览显示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作用和成果,也为今后非遗的保护提供借鉴。但据一些传承人表示,生产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最早提出始于2006年。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当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提出生产性保护的理念。

  2008年,在一次青海举办的唐卡国际论坛上,首次把生产性保护作为论坛的一个议题,此后生产性保护的概念逐渐被提升出来,关注度越来越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支持,让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类重现完整的生产过程,在过程中,让相关的技艺以及知识体系得到传承。

  对于荣宝斋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高文英而言,2008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

  奥运会召开,给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宣传契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荣宝斋木版水印,也是受益者之一。

  就在这一年,由于学习京剧的缘故,高文英认识她现在的徒弟张兢,这个出生在1986年的孩子,后来成为高文英正式收下学习荣宝斋木版水印的爱徒之一。

  4年来,高文英和张兢亲身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利用生产,高文英对徒弟言传身教,“这比照本宣科来的快得多。”

  生产中传承非遗

  如今,高文英一共正式收了四个徒弟,张兢是其中之一。

  张兢原来专业是园林设计,而要掌握荣宝斋木版水印的技艺,接触最多的还是国画,她必须从头学起。

  高文英说,她并不过分看重徒弟专业对口,事实上她自己当初也不是国画专业。当年走进荣宝斋的时候,高文英甚至连美术基础也没有,几十年坚持下来,高文英成为木版水印高级技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兢成为高文英的徒弟,也是在荣宝斋工作3年以后。如今,已经正式拜师一年多的张兢,每天日常工作就是木版水印的印制,印画,印制不同画家的画,掌握不同的技法。

  “手工技艺的掌握,有时就是一层窗户纸。”在印制过程中,高文英会对徒弟遭遇的技术难题一一点拨,直到徒弟印出让她满意的作品为止。

  如今,张兢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印制汪慎生《荷花小鸟》作品时的情景。那是她第一次印制有色彩的画作,就给她一个下马威。

  这幅画的中间有一片巨大的荷叶,荷叶要有三种颜色变化。张兢反复多次,却越印越失败。

  高文英发现,这是由于颜色当中“胶”的含量过大。经她指点后,张兢再次印制,画的颜色就清晰多了。

  高文英说,自己之所以能处理一些难题,还是源于多年从事木版水印印制的积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让自己的徒弟能在不断的生产当中,像自己一样,广泛地见识各种难题,不断积累印制的经验。

  而这种经验不依靠生产者本人的亲身体验,如果只是通过书本,很难获取。

责任编辑:谢小燕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433&encoding=UTF-8&data=AAebAQAAAAcAAB7qAAAAAQA76Z2e6YGX55Sf5Lqn5oCn5L-d5oqk6YGt6YGH6Zq-6aKYOuW8n-WtkOmavuaLmyDkurrmiY3pmr7nlZkAAAAAAAAAAAAAAC4wLAIUC6cIM8d9q59l4SdcwAB_UDAOPOcCFBvz5wHaCaXNz5DxxOgtH26kt2kp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98433&encoding=UTF-8&data=AAebAQAAAAcAAB7qAAAAAQA76Z2e6YGX55Sf5Lqn5oCn5L-d5oqk6YGt6YGH6Zq-6aKYOuW8n-WtkOmavuaLmyDkurrmiY3pmr7nlZkAAAAAAAAAAAAAAC4wLAIUNG6TMCT-p7tn4NdxjgEGFBUcwF8CFC3KJO21SX_fE3hZEdarH6jZyOTn&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