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民俗文化过度消费
发表时间:2016-05-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平台,它深刻地改变了民俗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社会,民俗文化传播方式是群体习染与口耳相传,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是民俗文化传递的基本方式。民俗文化的生成与传播、形态与特色,都与风土环境、地域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与伦理性。民俗文化向来具有强化基层社会认同的胶合剂与润滑剂的特殊功能。

  互联网时代以极具革命性信息技术力量,彻底改变了此前原生的人际传播方式,以超时空的方式介入民俗生活。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民俗文化形态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这种变化虽自工业时代以来已经发生,但“互联网+”时代的民俗的变化影响深远。

  互联网时代的民俗变化虽然主要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但也实际影响着民俗生活内容。民俗已不再是特定地方小群体的自我服务的文化,也不是静态的代际重复。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模式的作用下,成为更大范围内的关注对象,民俗文化纳入了比较的视野,也被人们有意识地视为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民俗是与全球文化密切联系的动态变化的文化存在,它不断重组与再造,传统民俗以变化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变化特点。

  平心而论,我们已经充分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传播的便利,民俗文化的超时空传播,让我们不仅具有文化多样性的视角,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生态分布特点与价值。同时,它利用民俗文化共享的方式,增进了群体内部的团结与民族文化认同。更重要的是,在日益物质化的社会里,人们发现民俗文化传统中所固有的人情与人性的价值,重新

  检讨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记住乡愁的呼唤、乡居模式的开启,返回乡土、重振乡村, 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风尚。

  当然,作为民俗文化研究者,我们应该对互联网技术的双刃剑的杀伤力有清醒的认识,对互联网时代的民俗畸变情况有准确的把握。目前所见,互联网时代对民俗传承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脱离语境逻辑、碎片式的借用与模仿频繁发生,不同活动主题、不同活动场景中采借同一民俗意像,民俗文化的同质性问题十分严重;二是满足于互联网时代好奇慕异的风尚,将古老已经消失了的奇风异俗复活,进行特别的强化展示。这些特定历史阶段出现的、小群体的习俗,在生成的时代与特定环境中可能有其存在理由,但在今天被当作猎奇的对象,就是脱离民俗生活的滥用,不值得提倡。

  无论上面所说哪种现象,都是对民俗文化的过度消费,是对民俗文化是服务民众生活的文化本质的背离。民俗文化世代相传,其内涵在于人伦之美与生活技艺之美,温情和谐是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民俗文化建设需要理性的文化守护者与建设者。在一个充满变化的网络时代,如何有效发挥技术优长,将其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是一个理论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互联网时代传统民俗的形式与内容将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一些传统民俗观念、一些失去生活服务功能的民俗现象,将逐渐淡出;一些传统的民俗方式也会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形式改变;同时也会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形成新的民俗生活传统。在新的时代,一切变化皆有可能,唯有民俗服务于人、温暖人心的本性不会改变。

  传统民俗文化与互联网的神奇邂逅,二者必将碰撞出异样的光辉,它将烛照中华文明在传承中的新生之路。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 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74290&encoding=UTF-8&data=ADN80gAAAAcAAE5cAAAAAQAe6YG_5YWN5rCR5L-X5paH5YyW6L-H5bqm5raI6LS5AAAAAAAAAAAAAAAuMCwCFEUJiPdaVJ6Wl922SwURB_wuvgvhAhR4iuI0unehjpi2sXjVdjkrSyNNc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374290&encoding=UTF-8&data=ADN80gAAAAcAAE5cAAAAAQAe6YG_5YWN5rCR5L-X5paH5YyW6L-H5bqm5raI6LS5AAAAAAAAAAAAAAAuMCwCFB1Myl0c-TeieZyyjI-2qzEU45vxAhReHYJBMBYQnUMTYdijJNTWfUKlmw..&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