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没脸回家”背后的文化基因之忧
发表时间:2014-12-25   来源:扬子晚报

  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将踏上归乡的旅程。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感受。人民日报表示,这种心态需要关注。

  站在农历年关这一特殊节点之上,人民日报对“没脸回家”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关注,恐怕会击中一部分具有此种真实心态之人的泪点。

  有一种观点强调个人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大环境改善需要过程,且越是在“现实不堪”之下,每个人更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好心态,确实对于个体的认知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但这种心灵鸡汤式的劝慰,恐很难“豁然开朗”。

  首先,“没脸回家”的心态,有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如在传统价值观中,个体求学、成才,首要目的其实并非止于实现个人价值与抱负,而更多是背负光耀家庭甚至是家族的重负。有此负重,个体的“挫败感”显然更强。而现时消费主义的盛行,对于成功定义的狭隘化,又进一步激发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

  而一种文化心理的优化与重塑,显然难以仅仅依靠个体的“觉悟”。从这个层面而言,外部社会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说才是淡化“脸面”心理的根本之道。比如在当前的城乡二元化社会体制之下,城市人与农村人的隔阂,并不止于是身份标签上的差异,而更指向一种权利、阶层的固化。在这样一种制度性的阶层差别背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很难形成。

  人民日报的评论称,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这其实只说了一个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走向城市求学、工作,在这种二元制的迁徙型社会中,长辈与后代的代沟与文化差异更为凸显。如此现象催生出的家庭亲情的弱化,代际的情感隔阂,亦会加剧“没脸回家”的心态。而这些现象都脱胎于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现实之中。

  当然,社会制度的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较之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个人当然也需主动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尝试自我解压。但必须看到,大环境下的制度进步或更应该被敦促与加速。这才是优化社会心态的根本之途。(朱昌俊)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桑小婷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368455&encoding=UTF-8&data=ACQjxwAAAAcAAE5cAAAAAQAz6YeN6KeG4oCc5rKh6IS45Zue5a624oCd6IOM5ZCO55qE5paH5YyW5Z-65Zug5LmL5b-nAAAAAAAAAAAAAAAuMCwCFDzcacNxmAm6z2oYbZYdq3zFqU9_AhR3Wjy25aTz6YM351sWibPDCWbhn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368455&encoding=UTF-8&data=ACQjxwAAAAcAAE5cAAAAAQAz6YeN6KeG4oCc5rKh6IS45Zue5a624oCd6IOM5ZCO55qE5paH5YyW5Z-65Zug5LmL5b-nAAAAAAAAAAAAAAAuMCwCFC-gg8Dog6Cuj5Gqg264W45NQqjWAhR0zxdRQuqAp8WnQSU9SzPREZ2eL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