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有用心”反思科学精神的缺失
发表时间:2011-06-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怀疑批判并不意味着别有用心

  最近由于长江中下游旱情严重,有人怀疑上了三峡工程,媒体对专家意见的报道多起来。其中倾向性的专家观点,是断定三峡工程与大旱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干旱古已有之。对于那些怀疑的声音,他们认为没有任何根据,甚至是别有用心。他们的心情,似乎是急于制止人们的“无端怀疑”。

  撇开具三峡之争不谈,我感兴趣的是,拒绝怀疑,是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一旦有怀疑,是不是一定就是别有用心?在科技领域,怀疑,不过是提出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基于事实开展科学研究,用事实说话,才是一种真正科学的态度。

  温家宝总理近日在中国科协大会上强调,在科技领域,要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造、敢冒风险、敢于怀疑批判和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争鸣。按理,专家应当乐见学术争鸣,视持异见人士为学术诤友。但事实上,有些专家一听到怀疑的声音就坐不住,视之为异己和敌人,必欲鸣鼓而击之,但求从此耳根清静。

  这可能跟某些媒体策略有关,媒体在碰到某些争议问题时,往往急于拿出权威结论。其实,这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因为可靠结论可能暂时没有。他们找来的专家,多是当年参与论证、主持设计的人,其观点当然有其倾向性,这本身就违反了传播的平衡原则。这些专家未必着手什么跟踪性研究,其观点、论据和方法很可能还是当年的旧货,所谓权威观点无非是老调重弹。

  这类专家及其“科学观点”,严格说来,最缺的就是科学精神。记得2004年丁肇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有人问了他几个问题:“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丁肇中连说,不知道。而我们的专家往往沉不住气,记者电话打来,专家立马就是一通结论,那架势似乎科学研究已经终结了。最近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有位专家,谈三峡工程,涉及水利、气候、地质、生态诸领域,俨然是“全才”。

  专家缺乏科学精神,可能与我国的教育弊端有关。科学,在西方历史上长期隶属于哲学,哲学是科学的源头,而哲学的本质是智慧,这意味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必须具有大智慧,不能拘执于现象本身。我国教育从中学到大学,长期文理分科,很多从事科研的人不具备基本的哲学智慧,其思维往往是片面的、线性的、武断的。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不直接构成危害,但其代谢物可能有;三峡工程与干旱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三峡工程会不会导致生态变化,而生态导致环境变化,最后环境变化再导致干旱呢?这种非线性联系,他们似乎很少想到。

  现在总有人提议对公众进行科普,其实对专家进行科学精神的普及,也非常必要而迫切。专家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辩证思维,需要哲学智慧。那种以为真理在握、科学终结的专家,其实是无知的人。专家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当专家越过专业分界,就不再是专家。这样的专家,似乎是公共知识分子,而实际上他们又不是。其专家身份实际意义不大。(杨于泽)

责任编辑:李向帅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99235&encoding=UTF-8&data=AAMKQwAAAAcAAADsAAAAAQAw5LuO4oCc5Yir5pyJ55So5b-D4oCd5Y-N5oCd56eR5a2m57K-56We55qE57y65aSxAAAAAAAAAAAAAAAuMCwCFCjCOw0UBC7nEIGH7ZAafvIlJb-4AhR2CEbCZZQlSjpkMCQ9BNgPu5PBS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99235&encoding=UTF-8&data=AAMKQwAAAAcAAADsAAAAAQAw5LuO4oCc5Yir5pyJ55So5b-D4oCd5Y-N5oCd56eR5a2m57K-56We55qE57y65aSxAAAAAAAAAAAAAAAvMC0CFQCS5i7xQ33g3niX6S0MeC8qjZ-a9wIUXOkJZwVfBwcpGCEdL4Pn27vdZBc.&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