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清朝的“作文”卷 要会“策”还得会“论”
发表时间:2011-12-13   来源:钱江晚报

  您看到的这幅长卷,并非出自什么名家。

  它来自一堂特殊的传统文化课——近日,杭州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丁云川先生给天长小学四年级学生讲了一堂课,其间展示了他珍藏的一份特殊的清朝“作文卷子”——老宣纸微微发黄,高25厘米,宽1.5米,全文1353字。

  刚展开这张长卷,班里的小同学们齐齐地“哇”了一声:“清朝时得那么多字啊!我们的作文只要写350-400字就够了。”

  当年只有写好这篇作文,才能当秀才

  “这大概是紫阳书院六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卷。”昨天,丁云川笑眯眯地向记者介绍这份考卷,下一句他话锋一转,“不过这个‘小学生’可能是个少年,也可能是花甲老人哦。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份‘童生考’的考卷。”

  丁云川曾在北京的历史档案馆见过“清朝童子试”的资料,式样跟这张卷子一模一样,他认为这就是清朝“童生考”的考卷。所谓童子试亦称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只有过了“童子试”才能去参加科举考试。“童生考试每个县都有录取名额,比如钱塘县20人、仁和县20人,如果进了,就是清朝秀才,每月可有6斗米的俸禄,几年后可参加举人考试。”

  当然,童生考不一定是十几岁的孩子参加,有的人年复一年参加童生考试,考到六七十岁,那就是“老童生”了。

  这份考卷的主人名叫汪启功,紫阳书院学生,他的年纪已不可考。不过可以看得出是个仔细人——全文1300余字,分策与论两部分。两篇文章写下来,只漏了一个字——其中第15行用了“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漏了“赵”字,大约汪启功检查出了这个错处,端端正正地在“归”字的右下角补了。

  “卷面挖补藏割,概不送阅,”丁云川指指卷子右下角的两行小字告诉记者,“古时候对卷面整洁和美观的要求可是相当高的。”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刘 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