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与路易十四的相“遇”——记台北故宫“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
发表时间:2011-12-16   来源:人民日报

特展海报。记者 吴亚明 摄

路易十四致康熙皇帝的信。记者 吴亚明 摄

  “获知在陛下身边与国度中有众多饱学之士倾力投入欧洲科学,我们在多年前决定派送我们的子民,6位数学家,以为陛下带来我们巴黎城内著名的皇家科学院中最新奇的科学和天文观察新知……”

  台北故宫正在举办的“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中,这封泛黄的复印件引来不少观众的驻足、赞叹。

  那是1686年,欧洲的中国热方兴未艾,法国路易十四派遣多位科学家以海路方式赴中国的同时,也派遣一个科学传教团借道俄国,计划通过陆路赴中国。因为以当时的技术,海上航行十分凶险,从欧洲赴中国,常常6艘船安全抵达不到1艘。不过,当时的俄罗斯规定,若未持有法令文件,任何人不得绕行西伯利亚前往中国。为此,路易十四分别致信俄国彼得大帝和清朝康熙皇帝。这份泛黄的复印件就是写给康熙的信。可惜,俄罗斯拒绝借道,这封信始终未能送达康熙大帝的手中,现收藏于法国外交部。

  然而,中法交流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停息,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科学家历经3年艰难行程,抵达了北京。这几位科学家也是耶稣会士,成为康熙大帝与路易十四远隔万里的对话桥梁。其中的白晋、张诚进入清宫,成为康熙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人体科学的老师。

  此次特展中有一份现藏于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的《钦定骼体全录》,见证了康熙是位求知若渴的君王。8本手稿黄丝装册,一律是工整的满文,文内还配有黑白人体素描图。据介绍,这是科学家巴多明神父改写的医学著作。在第一册里,附有巴多明神父写给皇家科学院的信,说明这本书应康熙大帝要求撰写,康熙认为学习解剖学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译成他的母语满文。

  在康熙身边生活了5年的白晋1697年回到法国。在回去的路上,他撰写了一本《康熙帝传》。这本泛黄的小书也是特展展品之一,书中对康熙推崇备至:好学、知人善任、随机应变、关怀人民生活、生活俭朴等,“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

  太阳王路易十四与康熙帝很可能惺惺相惜。他们有太多相似的背景,都是幼年丧父,很小就登基,康熙8岁,路易十四5岁,都曾生活在辅佐大臣的阴影下。少年康熙最后计擒鳌拜,夺回了大权,路易十四则直到马萨林寿终正寝,才真正执掌了大位,也因此,他再未设宰相。两人同样精力充沛,路易十四每天工作6到10小时,康熙在位61年除了生病、重大节庆几乎无一日不听政,即使北京地震时都没有中断。当然,他们好武、专制,但相对于帝王来说,两人都称得上明君,使大清帝国与法兰西国都跻身于当时最强盛国家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君主对于科学与艺术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文化发展与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康熙爱好书法、哲学,对生活万物充满好奇;路易十四有极好的音乐天赋,喜爱表演艺术,大力引入欧洲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使欧洲文化中心自意大利移往法国。中国与法国,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也因为两位帝王的个人特质,增加了相遇的机会。

  一件件展品无声地诉说着中法文化的交会与碰撞:法国仿制的白瓷中国男女像,展现了十八世纪欧洲对中国的憧憬与想象;法国圣克娄工坊制作的锡釉陶垂帷花卉药瓶,圆口、溜肩、长圆腹,以钴蓝彩的纹饰,正是中国人看惯的缠枝牡丹花叶……更不用说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中建造的特里亚农瓷屋,成为西方人眼中神秘中国的象征。

  借着两岸故宫丰富的收藏,可以看到更多印在清宫文物上的西方元素:藏于北京故宫的康熙御制角尺,通体银质,刻度清晰,白晋曾说:“皇上(康熙)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已感到最大的乐趣,因此,他每天都和我们度过两三个小时……”透明玻璃水丞宛如西方墨水瓶,康熙35年(1696年),造办处玻璃厂正式成立,开启了清宫玻璃器的制造。还有在瓷胎、铜胎、宜兴胎等不同材质上的画珐琅器,虽是中国传统的花卉图案,不少流露出西方写实画的风采……

  徜徉在台北故宫中,回想着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风采,更令人赞叹与沉醉的是,跨越千山万水,两大文明相遇,激荡起绵延至今的涟漪。(记者 孙立极 王连伟)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刘星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