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爱情故事感染海外观众
发表时间:2011-11-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听杜近芳回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往事

《白蛇传》剧组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合影

《白蛇传》剧照

  2011年10月,由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题写书名,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主编的《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一书,完成了设计和排版工作,就要进入出版和印刷流程了。一年多以来因病一直未能接受采访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在经历了长久的病痛折磨、病体初愈之后,也终于可以在家中接受采访了。记者于10月20日和21日连续两天到访杜近芳老师的北京家中,聆听她认真地讲述其所亲历的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的生动往事。杜近芳也因此成为收录进《金色记忆》一书的最后一位口述回忆人。

  从参加抗美援朝的慰问演出,到1955年、1956年、1957年、1960年、1964年出国演出,杜近芳亲历了新中国早期对外文化交流的诸多精彩时刻。1955年,她随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匈牙利欧洲八国;1956年,又赴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演出;1957年,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以《拾玉镯》、《嫦娥奔月》两剧和清唱《金水桥》获得两枚金质奖章和一枚银质奖章;1960年,参加了第九届美洲国际戏剧节,到加拿大、委内瑞拉、古巴等国演出;1964年,为了庆祝中法建交,应戴高乐总统的邀请,再访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作为历次出国演出艺术团的主演,杜近芳为京剧艺术的海外传播与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从旧社会走来、深受海外观众喜爱的京剧艺术家,在海外用自己出色的艺术表现,为新中国艺术家赢得了掌声和荣誉。

  京剧《白蛇传》曾有海外版

  提起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的往事,杜近芳最难忘的人是周恩来总理。她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是1951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周总理鼓励19岁的杜近芳好好读书,虚心向老前辈艺术家学习;第二次见到周总理是1952年在北京老长安戏院,杜近芳一个人连唱了3个小时的《金·断·雷》,观众叫好连连。当又饿又渴又累的她回到后台,从兜里掏出一个烧饼,四处转悠着找水,想就着一口水把坚硬的烧饼吃下去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大群人涌入后台,心里一阵紧张的她以为自己唱砸了锅,观众来提意见了——这在旧社会可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呀!但定睛一看,是周总理来了!看见周总理向自己走来,她的心情变得忐忑而激动。

  周总理问杜近芳:“你的戏唱得蛮有力气呀!这个戏跟谁学的?为什么不唱《金钵记》?” 杜近芳回答说:“那是小科班才演的应节小戏,我可不演那种戏,我要唱大戏。”周总理笑着说:“那你就跟田汉老说说,给你写个大戏唱嘛。” 杜近芳说:“我觉得大戏不应该叫《金钵记》,费那么大的力气唱法海,真没劲。”周总理想了片刻,说:“那就让田汉老写一个新的《白蛇传》吧。”杜近芳高兴极了,说能够好好唱唱白蛇仙子真是太好了!

  1952年,杜近芳和一批文艺工作者作为第二批祖国慰问团奔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为志愿军和朝鲜观众演出了一个多月,经历了炮火硝烟的洗礼。她说,那时候,去朝鲜慰问演出可不是单纯去演出,而是去战斗,需要随时准备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她清楚地记得,1951年4月,我国组织第一批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天津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堃(艺名“小蘑菇”,相声演员常宝华的亲哥哥,常贵田的父亲)和慰问团第二分团副团长廖亨禄、团员程树堂三人不幸在美军飞机的轰炸下壮烈牺牲。“小蘑菇”等艺术家的牺牲,给杜近芳带来很大的震动,使她抱着随时准备流血牺牲的勇敢信念前往朝鲜。在当时国际反华势力猖獗的困难形势下,她懂得了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国家使命和崇高责任。以后每次出国交流,她都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当做是为了新中国的发展而投入的一次光荣战斗。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