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今日文化肌体 仁义礼智可供营养
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天津日报

    珠玑妙语

  ★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除了在经济层面进一步开拓、推动社会进步之外,更加需要文化意识的自觉、文化境界的提升和身心的安顿。

  ★礼作为一个基本的价值准则、一种行为规范,在今天可以经过改造,赋予时代的精神,为我们所用。

  ★我们要“存心”,保养我们的本心;“养性”,涵养我们的品性;还要“寡欲”,要在符合仁礼的原则下来满足我们正当的欲望,而不能无限地膨胀,贪得无厌。

  ★经济、文化两者比翼双飞,不可偏废。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没有文化的城市是可怜的城市,没有文化的人是可悲的人。

  ★我们有仁义礼智这样一个优秀文化传统,可以用来针砭时弊,治疗我们心灵的创伤,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为我们今天文化肌体的健全提供营养。

  仁义礼智是孟子思想中非常有特点的内容,也是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我们在今天探讨怎么看待传统思想如仁义礼智等观念,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除了在经济层面进一步开拓、推动社会进步之外,更加需要文化意识的自觉、文化境界的提升和身心的安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也遗憾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也日益显现,表现在诸如急功近利、价值失落、行为失范、思想浮躁等方面。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我们的文明去哪里了?我们的礼仪去哪里了?要不要寻找失落的文明?这需要我们很好地反省。因此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该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文明,仁义礼智思想是什么,我们该怎么看。关于仁义礼智思想,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谈,第一个层面谈仁义礼智思想的社会历史渊源,第二个层面谈仁义礼智思想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仁义礼智思想的社会历史渊源

  我们知道,过去讲中国文化,主要讲孔、孟、老、庄。孔、孟思想是儒家思想,老、庄思想是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思想又叫孔孟之道,是中国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称为亚圣。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孟子系统论证并完善了它。

  为什么孔子要提出仁义礼智的思想?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西周的政治权威已经丧失,天下动荡,诸侯互相攻打,战争不断,而且一些诸侯国仗着自身强大,“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想篡夺王位,问鼎中原。在孔子看来这违背了礼的秩序。礼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行为规范,乐是礼的一种表现形式,礼崩乐坏,所以天下无道。孔子讲过一个例子。当初有专门的表演队伍为各级官员表演。就规格而言,天子是“八佾舞于庭”,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即八列六十四个人给天子跳舞,这是最高规格,只有天子可以享受。诸侯则是“六佾舞于庭”,而大夫只能“四佾舞于庭”。但作为大夫的季孙氏就搞了一个“八佾舞于庭”,自己享受天子的规格。孔子认为这是不可以的,他说了一句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破坏规矩,犯上作乱的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礼乐征伐应该“自天子出”,由天子来决定怎么制定礼乐,是否去进攻别的国家,结果现在变成了“自诸侯出”,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所以他认为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

  孟子所处时期是战国中期,天下更加动荡,战争更加频繁,百姓更加苦难。在这个时候,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继续讲仁、讲义、讲礼。孟子还从人道主义和性善论出发,提出了“春秋无义战”的命题,认为春秋时期所有的战争都是不正义的,因为给人民造成了伤害,影响经济的发展,导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孟子认为战争带来深重的灾难,诸侯之间互相攻打,连年征战,结果是“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为了争夺城市,杀掉的人堆满城墙;“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为了争夺一块地盘,结果杀得尸横遍野,非常残酷。面对残酷的现实,孔子、孟子都提出要讲仁义礼智,这是仁义礼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思想,但他主要论述的是仁、礼的思想,他往往将仁和礼连起来谈,可以说仁礼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当然孔子在仁礼之外还讲了智,也讲过仁智勇三种人格,但是孔子没有把仁义礼智连起来说。孟子把仁义礼智连接起来并用,而且做了系统阐述。所以我们认为,仁义礼智作为儒家传统这样一种自觉的道德理念,作为儒家传统的“四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到了孟子之后才真正地完善,才得以确立和系统论证。

责任编辑:刘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