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科学发展主题案例》
发表时间:2011-09-16   来源:光明网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实践案例的好读本
  ——评《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 丁元竹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从保障民生和公共服务入手,围绕教育、就业和工资、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六大领域进行案例分析。该书先从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阐述开始,进而引申出各地的生动实践。案例问题贴近现实和政策难点、解决方案操作性强,结论明确并有一定的解释力,是一部很好的干部读物。

  本书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关注民生不是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时期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福祉。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个人获得更多的福祉。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尊重和支持的源泉。当前应当从关注民生入手,抓住有利时机,把发展的目标和目的彻底转向提高人民的福祉,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人民福祉的手段,从而向科学发展迈出更坚实、更扎实的一步。国际经验和历史也表明,让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必须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发展的首位,作为发展的目标。

  这些案例使我们认识到,民生是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而在这些问题上的决策要紧紧围绕现实中的难点问题展开。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也有一些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民生的视角是非常基本的,它引导人们去建设一个健康、和谐、可持续的社会,例如,经济发展必须为那些希望得到工作的人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从而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健康的消费;学校必须致力于有情感、有教养的学生培养、人生技能的训练和学术研究;卫生机构会更致力于预防、治疗和手术。书中的案例提供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大力发展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除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每个社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市场和制度环境,以及实际的公共需求,来作出合理的选择。中国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我们从该书中已经看到了这点。

  当前正值“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我们始终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目标,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进一步理顺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分配关系,力争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上有更大突破,夯实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基层社会就业,广开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人民福祉的基础性工作,要真正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安全网,不断加速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社会权利。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更加合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制,构建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力相协调的和谐关系,政府应当更多集中在标准制定和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上,通过标准制定确保均等的技术和要求,通过建设和完善转移支付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速扁平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大便利,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中国幅员辽阔,发展极其不平衡,在一些地方是问题的问题,在另外一些地方却不是问题,或者说已经解决了,也有经验。别的地区可以借鉴,学者可以总结,提炼出理论和政策,供别的地区学习和参考,也可以提升为新的理论,即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这正是本书通过案例力图去探索的。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鲜活案例

  ——评《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杨伟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新时期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转变唯GDP的传统发展观和工作重点,增强做好民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尤其是民生工作,还有许多复杂的矛盾需要化解,还有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需要再认识。我们既要补上历史的欠账,解决好遗留问题,又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对传统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民生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满足新时期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把民生工作更快地推向前进。“科学发展主题案例教材”之一的《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就是从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并满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作需要出发,精选汇编的一部干部培训教材。

  这本教材具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教材围绕“五有”,从教育、就业和工资、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及住房保障等六个与民众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展开,又在每个领域中选择了若干典型案例,体现了当前民生工作中正在探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例如,在教育部分,有“择校难题能否破解?”这一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体现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好地方财力与发展教育事业关系的“小财政, 大教育”、“普九‘化债’之路”,还有体现教育体制改革中比较突出的民办教育和素质教育问题的“均衡与民办”、“一场输不起的‘战争’”等。这对领导干部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二是体现了实践性和典型性。教材中选择的案例,大多是各主管部门从地方和基层挖掘出来的典型案例,在本领域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例如,河南省上蔡县治理由于不规范采供血造成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案例,浙江省温岭市探索以“民主恳谈”形式协商处理劳资纠纷机制,辽宁省下大力气解决历史遗留的棚户区居民住房问题的“棚改”实践等。这些案例,对很多地方来说都具有可资借鉴和推广的典型意义。

  三是“寓教于事”。以案例选编的形式教育和培训干部,是中央组织部进行干部培训的创新之举。案例教学,可以以事说理,减少说教,避免空洞。由于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更具有说服力,也更易于认识和理解。这也是这本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

  四是以启发式提高干部能力。这本教材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案例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了客观性,尽量避免了过多的正面评价,把案例中的人和事给以平实地展现,同时又注意借鉴了工商管理案例编写的方法,每个案例都包含了背景、发生和发展、具体做法、结果和启示,以及思考题等要素,努力做到了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仅从正面引导教育,还注意站在客观的立场提示反向思考,调动干部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是可读性强。教材兼顾了理论性、政策性和生动性、可读性,文字风格清新、有感染力,尤其是案例的题目,很是吸引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有益经验,是领导干部弘扬求真务实之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这本教材为领导干部在民生领域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有益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一定会带来其应有的功效。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63808&encoding=UTF-8&data=AA0uQAAAAAcAAC-iAAAAAQApW-esrOWFreaJuV3jgIrnp5Hlrablj5HlsZXkuLvpopjmoYjkvovjgIsAAAAAAAAAAAAAAC4wLAIUfPd92s5Dj9WNAa9bDDyTuRa049UCFHE4uJIsZhaT3duPc9IbcPCfUqzD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63808&encoding=UTF-8&data=AA0uQAAAAAcAAC-iAAAAAQApW-esrOWFreaJuV3jgIrnp5Hlrablj5HlsZXkuLvpopjmoYjkvovjgIsAAAAAAAAAAAAAAC4wLAIUQigGNaD6MF3HdqhIHA4H5BsaWiACFCgQT7O8JSKbUSdNgGWxj3m6BSVz&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