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发展当代中国学
发表时间:2012-10-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思考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我们越来越重视提升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出去。其中一项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扩展其影响力,提出具有学派意义的创新思想,树立自身的学术话语,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与世界学术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不断地走出去。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开始是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阶段。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和世界学术界的学习和交流,推动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世界接轨。为了实现这种接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得到恢复和建设,一批海外留学归国的专家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国际接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个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把西方的学术理论简单拿到中国不一定适用。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希望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框架应用于解释和回答中国问题。

  但是很快,我们也发现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中的一些问题可能不是我国面临的真实问题,简单的中国化可能会带来问题误用。同时,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解释和指导中国发展,可能是似是而非,不能正确说明中国发展的自身前提、内在逻辑和发展机制。因此我们越来越需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增强中国学术的自身话语来理解中国现象、认识中国问题和推动中国发展。同时,随着中国国家力量的崛起,中国的学术思想的知识发现和理论自觉也同时发展。因此,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能力,强化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和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成为当前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一个最核心的杠杆是中国学的发展。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正在积极地发展崛起,但是中国文化的崛起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崛起还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的安心立命却更加彷徨;中国在世界上的力量增强了,但是在世界上的道义感召力和价值引导力却相对不足;关于中国发展的著作论文更加成为热点,但是具有自身思想突破和理论创建的成果还显得薄弱。解决这些内在矛盾,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重视发展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的当代中国学,才能够适应中国的崛起,并且适应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大国和强国。

  中国学本身是以中国文化发展为核心关注和根植于中国土壤的知识体系。中国学延续中国文化的历史文脉,也和国际学界有丰富的交流和对话,我们也长期从汉学和海外中国学中吸收营养。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学本身在不断丰富和变化,国外的中国学从重视中国文化和文史哲,也开始更加重视中国研究。鉴于中国学和中国文化的紧密内在联系,中国学的不断发展就标志着和支持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说,实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推动发展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当代中国学。对于推动发展当代中国学,我打算从中国学和国学、汉学、中国研究、海外中国学等概念入手谈若干看法。

  第一,提倡发展当代中国学,不是对传统国学的简单回归,更不是对传统国学的政治化。作为新历史时期的“国学”,它不是对传统故纸堆的简单整理和重复,当代中国学是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明思想的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当代中国学不能简单定义为国学,当代中国学必然是传统国学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传统国学的扬弃和发展。

  第二,当代中国学的内涵也并不单单是汉学。相对来说,汉学更加偏重于文史哲的研究,而纯粹的文史哲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距离相对更远。当代中国学除了需要增强对中国语言、文字和艺术的研究和发扬,也应该强调与中国伟大和丰富的社会经济实践相结合。这种差别也就是Sinology和China Studies的区别,发展当代中国学更需要吸纳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包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视野中,进一步增进中国研究的时代意义。

  第三,提倡发展当代中国学,不应单纯着眼于海外的中国学,而应该更加发展基于本土的中国学。中国学在世界学术体系的外在参照中,很大程度上是海外中国学,是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例如西方的学术观点和分析方法,包括海外资料来研究中国,能够对中国研究提出有益的启发。当代中国学通过充分地和国外学者进行讨论,跟国外的中国研究学者进行讨论得到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海外中国学对于中国研究的一些认识和判断,可能并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他们缺乏对中国发展的切身体察,而且他们用的一些数据可能也是经过扭曲的、或者比较陈旧的数据。所以挟洋自重或者食洋不化可能也有不利的方面。在一些国际学术文献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章在学术上表述非常规范,但是应用于中国的现实却并不贴切。当下学术界过分强调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趋势,相反大量的中文学术成果中却不乏代表中国研究最高水平的作品。

  因此,当代中国学更加强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够有自己的知识创建能力和影响能力。当代中国学当然不是盲目的本土主义者,需要积极地和世界学术界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但是中国学的根本生命力仍然是基于国家发展的本土土壤,基于对中国本土实践的深刻体察。当然,关于强调本土认知的当代中国学发展,并不是说本土学者研究本土就是中国学研究本土化了,如果用的概念仍然都是舶来的,那么这样的中国学仍然是进口的中国学,或者是进口转外销的中国学。当代中国学的发展,需要体现出本土的概念和本土的理论思想,关键需要学术的创造力和学术的创新力,这构成对我国学术发展的巨大要求和挑战。

  当前国内的学术研究,还并没有充分地树立起这样一个本土中国学的雄心和本土中国学的建构,因为我们现在的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基本都是舶来品。这些舶来的理论体系中合理有用的方面当然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但是这些舶来品概念在相当大程度上对于解释中国问题和对于推动中国发展是没有用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也要求发展基于本土的当代中国学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相对于借鉴学习海外中国学,只有充分发展本土的中国学,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进步。

  本土中国学为什么从本质上臂海外中国学更有优势,因为中国学的发展需要基于实践经验的整理和基于第一手材料的发现。一些在海外保存的中国问题史料,能够对中国学研究提出新的发现和新的借鉴,但是立足中国,特别是立足中国所正在经历的巨大转型,结合中国实际的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发现,对于当代中国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上,应该尤其重视对中国当代发展转型的各种活生生的材料,整理相关的资料库和数据库,才能在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中,促进中国学和有关学术的极大发展。

  第四,在提倡发展当代中国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世界的中国学,更要重视中国的世界学。世界的中国学是用一种边缘科学和区域研究的视野来看中国研究。目前国外的中国研究基本上是在区域研究的框架下来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这样的知识体系结构实际上限制了中国学的发展路径。应该更加强调一种中国的世界学,就是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问题。当前世界和人类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出挑战,因此中国的世界学的意义在于,不是从周边看中国,而是要从中国看周边,从中国理解历史,从中国理解世界,用中国学术的观念思想来看待世界所面临的包括全球变化问题、金融危机、世界体系变化等等问题。使中国学术从应用西方概念和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的阶段,转变为世界构造问题和构造解决问题的路径的阶段,对影响世界共同关心和影响世界发展重大问题提出看法和路径,这样的中国的世界学的眼界,才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根本道路,或者说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够建设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因此,当代中国学的发展只有在这样一个本土的和实践的基础上,在这样的一个汇通中西的基础上,而且在整合不同学科的共同探究的基础上,当代中国学的发展才能够成为影响世界的知识体系,并才能从学术上支持中国真正实现大国崛起。(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86986&encoding=UTF-8&data=AA2IygAAAAcAACk7AAAAAQA55Lu76L-c77ya5Zu95a625paH5YyW5Y-R5bGV5oiY55Wl5LiO5Y-R5bGV5b2T5Luj5Lit5Zu95a2mAAAAAAAAAAAAAAAuMCwCFAMTxrqBVkRCTbmqrGJK5cY1x-EVAhQWtpAHsz4BbQC26ikRv1IKIWGFr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886986&encoding=UTF-8&data=AA2IygAAAAcAACk7AAAAAQA55Lu76L-c77ya5Zu95a625paH5YyW5Y-R5bGV5oiY55Wl5LiO5Y-R5bGV5b2T5Luj5Lit5Zu95a2mAAAAAAAAAAAAAAAvMC0CFQCQSEs01TbY8ZQKZsBjzIyurBbR8wIUBh7dMq6Ahek9vBSPrCuIhO--vpc.&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