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珍:不是女儿胜似女儿
发表时间:2013-08-07    来源:中国文明网

  多年来,周汝珍无私照顾180多位孤寡老人。为照料好老人们,常常顾不上自己家人,76岁的刘汉祥老人逢人便说:“是汝珍给了我这条命啊!”

  这是一位67岁的老人。

  她的脸颊被田野的风吹得红红的,一双手皮肤粗糙、关节粗大,一看就是个“干家儿”——善于操持,做事麻利。

  她的头发染得黑黑的,未语先笑,坐着说到激动处,常会忽然站起来,或者一拍大腿;赶上急事,走路就像一阵风,让人感觉心肠热、有激情。

  她就是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

  23年间,她带领员工把180多位先后入驻这里的孤残老人照顾得非常妥帖,让他们过上了舒心、顺心的日子;她还按照当地的习俗,先后为140多位在这里故去的老人料理后事……

  虽然周汝珍也已跨进老年人的行列,并且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仍然不能退下来享清福。因为,院里的老人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个“家”,离不开她这个“大孝闺女”。

  数九寒天,她曾在河面上凿冰窟窿给老人们洗衣服,每件衣服洗三次,然后拿回敬老院烤干。

  [镜头1]12月14日晚9时许,忙碌了一天的周汝珍仍然没有休息,而是轻手轻脚地推开康复敬老院的一扇扇屋门,看看这个老人睡了没有,给那个老人掖掖被子,给这个喂几勺水,陪那个聊几句天。

  周汝珍进入敬老院工作,说起来很偶然。

  那是1988年,44岁的周汝珍时任该县金牛镇丰台堡村妇女主任。一天,镇领导突然找到她,说村子附近镇敬老院的一名老荣军住院了,老伴儿急得吃不下睡不好,还直哭,让她去帮忙照顾几天。热心肠的周汝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几天里,她在劝解、陪伴老人之余,还给这个洗衣服,帮那个洗脚、剪趾甲,陪老人们唠嗑……周汝珍要走了,没想到的是,那些曾在四年“赶跑”四任院长的老人们竟说什么也不让她走了,三番五次找镇领导,硬是让镇里派周汝珍来当院长。

  当时,敬老院8间房都漏雨,此外只有3袋面、5块钱。15岁就当“铁姑娘队”队长、16岁就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周汝珍,又拿出了当年的劲头儿,下决心要让这些老人安享晚年。

  敬老院就3名工作人员,却要照顾18名老荣军,周汝珍就主动兼任起服务员、炊事员。为了省点水电费,数九寒天,她曾在河面上凿冰窟窿,给老人们洗衣服。每次她都是凿3个冰窟窿,先在一个冰窟窿用笤帚扫掉衣服上的残留粪便,再到下面一个用刷子刷,最后到第三个用手搓洗干净,拿回敬老院后再烤干。几年下来,她的双手都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手指扭曲变形。

  为了彻底改变敬老院的窘境,她多次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整修了敬老院的房屋,又绞尽脑汁想点子,用敬老院的牌子和资产入股与人合开了一家福利工厂,每年可分得一部分利润,总算解决了敬老院的经费问题。

  照顾老人,不仅是个辛苦活儿、细致活儿,还是个技术活儿。周汝珍渐渐学会了按摩,经常给身体不舒服的老人揉揉这捏捏那;她还学会了理发、刮脸,每隔20天就亲手给老人们“捯饬捯饬”。

  她甚至学会了灌肠。老人于军泉便秘,必须灌肠才能排泄。周汝珍刚来时不知道,一天半夜,老人疼得直叫,她找来一辆小拉车,摸黑把老人送到医院,总算解了燃眉之急。可万一再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想及此,周汝珍干脆跟医生学了灌肠技术。

  可这活儿哪有那么容易?周汝珍第一次试着给于军泉灌肠时,由于扎得老人生疼,这名脾气火暴的老人一脚把她踹出去老远。周汝珍强忍着委屈爬起来,哄着老人继续灌。她把药液灌进去,用手堵着,想让药液多停留一会儿。可老人突然挣扎,粪水一下子喷了她一身,周汝珍“哇”地吐了。可只过了一会儿,她又接着干。她的灌肠技术在一次次实践中长进,十几年中,老人每次便秘难忍时,都是她一手施治。老人活到了89岁,临终前,他颤抖地拉着周汝珍的手说:“闺女呀,下辈子我变个牛吧,给你家耕地!”

  人老了,最期盼的是天伦之乐。细心的周汝珍把老人们的生日都记在纸上,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每到哪个老人的生日,都买来生日蛋糕,再做上一桌子菜,跟大家一块儿为其祝寿。老人们都很高兴。

  孤寡老人,总对故去后是否有人料理后事有一丝担忧。周汝珍了解老人们的心思。为了宽慰他们,每当院中有老人去世,她都尽心地料理后事:老人临终前,为其洗脸、洗脚、擦身,乃至理发刮胡子,再为其穿好衣服……

  记者在康复敬老院看到几张发黄的《老人入院登记卡》,发现在敬老院生活十几年才终老的不在少数。现在院里年龄最大的是85岁的秦广星,这位旧社会曾经讨饭的老人不住地对我们感叹:“可赶上好时候啦,这里不愁吃不愁穿,周院长又照顾得好。”

  2007年,金牛镇敬老院更名为青县康复敬老院,划归县民政局管理,除了那些生活半自理、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一些残疾人、孤儿也陆续被安排到康复敬老院。如今,院里抚养着7个残疾孤儿,最大的7岁,最小的才六七个月,周汝珍又成了好“奶奶”。 她对待老人从没有倔劲,总是笑脸柔声。有的老人“牛脾气”很大,她不惜下跪做工作。

  [镜头2]12月16日中午,刚来到康复敬老院的73岁的周大伯有点不适应,又正逢敬老院整修改造、环境嘈杂,多年独居的他开始闹情绪。周汝珍耐心地解劝:“大哥,别不高兴,妹妹我给你买好吃的去。床头有呼叫器,有啥事一按,我立马就到。”

  俗话说,老换小。入驻康复敬老院的老人,多多少少有些古怪脾气。遇上不顺心,难免冒火气。

  别看周汝珍干起活儿来是“铁姑娘”,对待老人可从没有倔劲,总是笑脸柔声,连哄带闹。岁数大的老人发无名火,她就凑过脸去,拍着老人的肩头,笑眯眯地说:“老爸爸,我是您闺女。您说说,想让您闺女怎么着?”老人气消了,笑了:“你这闺女!”

  她年轻时在村里的河北梆子剧团唱过须生,为了哄老人开心,常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一次,两个老人因为丁点儿小事吵起来,谁都劝不开。周汝珍闻声赶过去,叫板一般大喊一声:“爹们哪,你们别吵了,我给你们唱——戏——了!”随即,声音高亢地唱起了《大登殿》。俩老头当时就“哑火”了,孩子一般怔在一旁,继而,完全沉迷到了唱腔之中。

  有的老人好哄,有的老人“牛脾气”却很大,周汝珍也没好办法,只能凭着真心和耐心做工作。那年,李嘉义老汉突发脑栓塞,瘫痪在床。想到无儿无女的自己就要这样病病歪歪地躺在床上度过余生,老人一下子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任谁怎么劝,都不吃不喝——要绝食了断。正在县城参加培训的周汝珍听说后,立即请假赶了回来,让人给老人做了一碗鸡蛋汤,端到床前苦劝。可老人始终闭着眼不言语。周汝珍急了,扑通一声跪下说:“您老要是还不吃,我就不起来。”局面一时僵住了。正当人们不知该怎么办时,老人突然睁开了眼,看到周汝珍还直挺挺地跪在地上,不觉叹了一口气,呜呜地哭了。周汝珍也哭了,哭声里有委屈,但更多的是为老人终于肯开口吃饭的喜悦。那以后,周汝珍经常给老人按摩,扶着体重八九十公斤的老人锻炼,老人又活了8年。

  周汝珍当然也有委屈,可她从不给老人们脸色看。那年,院里新来了一个叫梁从海的老人,腿脚不太灵便。周汝珍怕他摔着,老人上厕所时都跟着。可老人初来乍到,对这种关怀并不习惯,也不理解。看周汝珍老跟着他,老人回身一胳膊划拉到了她脸上,吼道:“你老跟着我干吗?”周汝珍脸上热辣辣地,感觉泪都快下来了,但她还是努力挤出笑容,说道:“瞧您老这手,不重不轻的。您干脆再打我一下得了。”

  周汝珍不但自己对老人们百依百顺,而且不允许服务员对老人们不尽心。

  今年43岁的董云娥是服务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她的婆婆和周汝珍曾在敬老院里共事多年,回到家常跟她讲周汝珍对老人如何如何好,她还有些不相信。但2007年的一天,董云娥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遇到周汝珍,看到她正为村里一位患脑栓塞的老人擦不小心拉在裤子里的大便,这让董云娥极为感动。所以,当2009年婆婆因病辞职回家后,她主动接替婆婆到敬老院当了服务员。可当她第一次给老人用尿壶接小便时,很不好意思,不觉把头扭到了一边。谁知尿壶一偏,老人全尿到了被褥上。

  周汝珍恰好看到了这一幕,平时笑呵呵的她腾地火了:“如果你爹瘫痪在床上,你也让他这样尿到床上吗?你也有老的一天,如果你的儿女们也这样嫌弃你,你心里会好受吗?”

  那一刹那,董云娥突然明白了,是什么让周汝珍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这些老人。

  从此,她和其他的服务员一样,走进老人们的房间时,再也不戴口罩了;给老人们洗脏衣服时,再也不戴手套了。和老人们说话时,她也学会了笑眯眯地以“闺女”自称。打扫卫生时,她学会了在衣兜里装上几块糖,哄着老人们在床上或座位上多坐一会儿,以免刚拖过的地由于湿滑而摔伤老人。

  以心换心。周汝珍真心把老人当亲人,老人们也把她装在心里。她出外时间长一点,老人们就会扒着门缝儿朝外张望,一遍一遍地念叨:“汝珍怎么还不回来?”有的老人有了啥好吃的好喝的,非得让周汝珍尝上一口。有的还把国家补助的钱塞给她,非要她花。每当这时,周汝珍总是笑几声,高兴地说:“老爹爹疼闺女,我这心里忒高兴了。可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哪还能‘啃老’啊!您还是自己留着买好吃的吧。” 听说她要退休,老人们围着她抹起了眼泪,说啥也不肯走。她又回到了敬老院。

  [镜头3]12月16日晚9时,青县康复敬老院的锅炉房内,69岁的赵怡如忙着给锅炉添煤、加水,火光映红了他瘦削的脸庞。一会儿,他又到各屋去转,看暖气热不热。

  赵怡如是周汝珍的老伴儿,年轻时办企业、搞经济,是村里的能人。本来他对周汝珍是有些意见的,可2007年,在县民政局领导的一再动员下,考虑到可以和老伴儿有个照应,他还是来到康复敬老院,当起了周汝珍的帮手。每隔三天,他要值一次夜班,到各个房间伺候老人,喂药喂水。赵怡如起初不习惯:“黑天白日端屎端尿,每月才七八百元钱,我受这个罪干什么?”可很快他想通了:“这些老人无儿无女,我的父母也没了,就当和老伴儿一起孝顺他们吧。”

  周汝珍为了老人们,还差点搭上一条命。

  因为合乡并镇,金牛镇敬老院曾搬到离周汝珍家6公里的大杜庄10年。有一年麦收时节,周汝珍回到家帮着打场,突然黑云翻滚、雷电交加,下起了大雨。一家人赶忙收工回家,周汝珍却推出摩托车往外跑。儿媳妇关心地问,“妈,天这样,你还上哪去?”周汝珍说:“这么大的雨,敬老院里有台变压器,可别漏电电着人,我得赶紧回去看看。”说完就出了门。天黑黑的,豆大的雨点打得人睁不开眼,车灯也不亮。周汝珍一不留神,出了车祸——— 一条钢筋从她的右大腿静脉下穿过,皮肉被撕去不少。直到现在,她的右大腿处还有两条十多厘米长的伤疤,一到下雨阴天,就疼得难受。

  但这些在她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她心里唯一的结,就是二十多年来一心扑在敬老院,对家人亏欠得太多。

  家对于周汝珍来说,就像个旅店,一年难得回去住上几天。敬老院里,则有她全部的家当。她自己的房间就和最严重病号住的房间挨着,以方便照顾。

  二十多年里,几乎每一个春节,周汝珍都是和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度过的。为了让这些孤寡老人过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农历腊月二十八九,她就和职工们忙活着包饺子。大年三十,她把辛苦了一年的员工都打发回家与家人团聚,自己则留在院里,为老人们做饭做菜,陪他们唠嗑。正月初一一大早,又挨屋给老人们拜年。直到老人们催她回自己家看看,她才会回去待一会儿。

  1998年春节期间,她的大孙子因先天性心脏病在天津做手术,婆婆也卧病在床,不用说,她也想能抽空照顾一下家人。可就在此时,敬老院也一下子病倒了好几位老人,她怎么能走开?思前想后,周汝珍还是留在了敬老院。有一天,记挂大孙子的她打去电话,孩子声音虚弱地说:“奶奶,你怎么不来看看我,我想你。”她的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

  “这些年,如果不是家人的支持,我哪能尽心尽力地照顾敬老院的老人?”歉疚之余,周汝珍对家人心怀感激。

  她刚担任敬老院院长的时候,婆婆、儿媳妇替她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小孙子1岁多时,婆婆已年近八旬,儿媳又工作太忙,她只好让16岁的小女儿负责照看奶奶和小侄子,做家务。

  其实,当初镇领导动员她担任镇敬老院院长时,周汝珍也曾犹豫过。但领导只问了一句“你是共产党员吗”,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赴任,虽然所挣工资比在家搞副业一年要少挣好几千元钱。因为不但她是共产党员,老父亲也是共产党员,战争年代还作为地下交通员传递过鸡毛信。父亲经常教育她:“要听党的话。”

  出车祸那年,周汝珍正好到了退休年龄。家人心疼她,说啥也不愿让她接着干了。周汝珍也觉得干了那么多年,可以回家带孙子、享清福了。

  可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听说她出事后,不管是步履蹒跚的还是双目失明的,只要能走动的老人全出动,联合雇了一辆车到县医院看她。她出院回家后,老人们又集体到家里看望。听说她要退休,老人们围着她抹起了眼泪,说啥也不肯走。周汝珍没办法了,干脆说:“我还是跟你们回敬老院吧。”老人们破涕为笑。

  今天,被返聘的周汝珍脑子里早没了退休的念头。家人们也明白,康复敬老院是她幸福的源泉,所以不如任她在这里忙活吧。再加上县里刚拨几十万元资金改善了康复敬老院的条件,更让周汝珍兴奋得不得了,她说:“只要我的身体允许,就一直把老人们照顾下去。”(供稿:中国文明网河北站)

大爱不老。周汝珍说,“我给老人们唱河北梆子、京戏、评剧,老人们可爱听了,有才艺的也争着表演节目。对我来说,这就是幸福。”为了这些平凡的幸福,原本早该退休的她,面对老人们的苦苦挽留,又留了下来,再次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对她而言,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3.jpg
周汝珍,女,汉族,1944年9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2013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2008年7月入选“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