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有温度”的乡村教育
发表时间:2017-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2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一直在30%以下徘徊。自1998年突破30%这一起飞线后,我国城镇化率就以每年1.4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子女向城镇的快速流动,导致乡村学校学龄人口急剧减少,乡村小学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1亿下降到2015年的2966万,18年间减少了70%。这是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重要背景。

  然而,当城镇化遇上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时,“城镇教育吸引力”对乡村学龄人口的拉动作用加速了乡村教育的衰落和凋敝。200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7.66%,到2015年增长到56.10%,15年增长了18.44个百分点;而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则由2001年的31.40%提升到2015年的69.40%,15年增长了38个百分点,小学教育城镇化率已经反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近20个百分点。教育这一结构性变迁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存在。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其中乡村达111420所,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0%,占乡村小学总数的55.65%。这意味着全国有一半以上的乡村小学都是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从整体占比上看,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殊需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对待这些小规模学校?是保留还是撤并?对此一直存在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小学教育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在城乡小学教育差距难以缩小甚至日益拉大的情况下,进一步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继续向城镇集中是未来的方向。毕竟,乡村小规模学校难以吸引优秀教师,配置资源缺乏规模效益,无法按规定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另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是并行不悖的,毋宁说建设好新农村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城镇化的后发国家,我们绝对不能简单走早发国家的线性扩张式的城镇化道路,而要全面考虑技术进步、土地资源稀缺、逆城镇化发展、宜居型新农村建设等因素,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乡村社会的整体、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保留必要村小和教学点,建设“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不仅可以实现“就近入学”的目标,而且可以减少农民教育负担、推进乡村文化传承、平衡城镇教育压力、减少教育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的服务对象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是提升他们经济社会地位、改善其家庭经济收入、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没有贫困人口及其子女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一切扶贫脱困目标的实现都只能是暂时的、缺乏后劲和难以持续的,无论从精准扶贫还是可持续扶贫意义上说,教育都是最根本的举措。所以我坚决持后一种观点。

  但即使保留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有疑问的。就目前来看,办好小规模学校的确存在诸多困境,譬如乡村小规模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再譬如小规模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过小、条件较差,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和开发出丰富课程。但是,从国际经验看,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一种需要淘汰的落后教育形态,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校变革新方向。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已证实,小规模学校对贫困家庭子女更有帮助,学生活动参与率更高、深度个性化学习更好、校园欺凌率及辍学率更低、家长信任度和归属感更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更为融洽,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更为频繁,对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子女的学业成绩提高更大。我们在湖南溆浦调研时也发现,教学点一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普遍高于乡镇中心小学。如该县龙潭镇温水学校一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只有66.68分和66.74分,而虎岗教学点分别为84.75分和82分;洑水湾乡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分别只有76.53分和53.56分,而新田岭教学点却达到79.76分和76.60分;淘金坪乡学校一年级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只有57.09分和76.73分,而黄马田教学点却高达88.25分和83.38分。不仅如此,国际学术界还证明,小规模学校也并不像持“规模效益观”的学者所想象的那么缺乏效益,合并后的学校往往因购置教学设备、增加管理人员、提高教师工资等使教育成本显著增加,除此之外,家庭还要承担交通、食宿及零花钱等额外的负担,甚至还有交通安全、心理情感、营养健康等问题。

  总体来说,乡村小规模学校既不是一种过渡形态,也不是一时权宜之计,而是会长期存在。就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潜力来说,小规模学校不是一种劣势而是一种优势,不是一种落后形态而是一种现代形态。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要动态把握人口变动趋势、科学配置关键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城乡教育力量,全面激发校长教师活力、不断强化乡村教育自信,使各级政府、全社会及教育界人士能真心地为乡村儿童用情、为乡村教师用爱,为乡村学校用智、为乡村教育出力,办出“有温度”的乡村教育,全面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 邬志辉)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朱 波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014947&encoding=UTF-8&data=AD1DYwAAAAcAAE5cAAAAAQAh5Yqe4oCc5pyJ5rip5bqm4oCd55qE5Lmh5p2R5pWZ6IKyAAAAAAAAAAAAAAAuMCwCFCm-izSUjAb4WTXFMOmni7gw6HVhAhQcVcx_15js896EdpleWhbuSFXfO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014947&encoding=UTF-8&data=AD1DYwAAAAcAAE5cAAAAAQAh5Yqe4oCc5pyJ5rip5bqm4oCd55qE5Lmh5p2R5pWZ6IKyAAAAAAAAAAAAAAAuMCwCFB4S32uWWKtwvvjpnNlFv6MSdbK0AhQMnSJ03lY0fFzhjCHEp1XbVDG_h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