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通古鉴今 传扬吴地文化
发表时间:2016-04-03   来源:光明日报

  ——《吴中文库》丛书研讨会观点摘录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下辖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拥有区级以上文保单位12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项。为了进一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吴中区于2012年初开始筹划编纂《吴中文库》,并于2015年年底全部出版问世。

  3月21日,由苏州市吴中区举办的《吴中文库》丛书研讨会举行,来自中国作协、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从《吴中文库》的意义、吴越文化的互动、吴文化的传承、丛书对推动全民阅读的意义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吴中文库》的阅读感受。本期《论苑》摘录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吴中文库》丛书。

  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范小青  

  历代编写的有关吴地历史文化的著作汗牛充栋,粗略计算就有上百种,但就单纯的吴文化现象和吴文化积累而言,这些著作的描述大多过于笼统,或者过于单一,很难真正展示出吴地文化的全部面貌。

  《吴中文库》丛书分为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诗文和影像八个方面,对吴中的历史文化变迁进行了全面、系统、真实的展示,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从八个方面编纂,既符合吴中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基本面貌,还较好地避免了内容叙述上的交叉重复,达到了每一选题既独立成书,又相互关联。

  创新,不仅仅适应于政治经济领域,社会历史文化的编纂也需要创新。从社会的进化而言,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书写特征。《吴中文库》试图用当代审美视角审视历史文化,用现代人的表达方式述说历史故事和文化现象,在行文上大胆地采用了散文化语言,把思想观念和感情融于叙述中间。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被破坏、传统文化遭遗落、人文精神日益流失等诸多社会压力。由此,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尊重文化的发展规律,弘扬、传承和保护好我们先祖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让我们的后代记住“乡愁”,继承传统,意义重大。就这一层面而言,《吴中文库》编纂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表现在系统、全面、真实地记录吴地历史文化与风物风貌,同时还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整理和出版乃至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推进全民阅读和传统文化普及

  作者:凤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姜小青

  过去人们对于地方文化类的丛书总是泛泛了解,很少有深入的体会。这其中反映出两个突出问题,一是作品缺乏时代性,和当代人的阅读习惯脱钩;二是文史类的古籍在载体上不易被一般民众所接触,这直接导致书籍的普及性和传播力度大打折扣。

  纵观《吴中文库》,可以说,其内容之丰富、编纂之特色、形式之精美,是同类出版物之上品。在确保文库精品化的过程中,有三点值得总结,即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具体地说,从选题策划、内容选取、编纂体例、作者遴选、装帧形式、印厂认定、工作机制等看,无不体现“精心”。

  《吴中文库》虽然坚持利用古籍,但不依赖古籍,让前人的智慧为己用,在此基础上开展田野调查,让这套丛书既可信也可读又很美。在图书的装帧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视觉冲击力较强,也便于现代阅读与理解。

  《吴中文库》跨越纸质文本的传统,引进情景出版理念,出版了电子影像多媒体图书两册,再现吴中美丽风光及珍藏文献,使文本跳出文字,可视可听,展现当代出版载体的新形式,读者通过二维码扫一扫就能方便阅读,这在江苏省同类出版物中,尚属首次。

  解读吴中文化的个性特征,透析吴中文化的人文精神,传扬吴中山水之美、人文之韵、精神之魂,是当前建设文化江苏的一个重要单元和标识。《吴中文库》是吴中文化建设的鸿篇巨作,必将成为江苏地方文化建设的精品力作。

  地方作家反哺本土的杰作

  作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汪政

  从以地方为写作对象的写作者与地方的关系来看,其写作方式可分为两种,即他者的书写与自者的书写,而自者的书写又可分为“离乡”式写作、“返乡”式写作与“在乡”式写作。从《吴中文库》目前的写作者身份看,以自者的书写为主,而且大都是“在乡”式的书写,即写作者大部分就是苏州或吴中区的作者。“在乡”式写作不是说他们没有离开地方,而是在于他们的写作与地方的关系,以及他们写作的题材、写作的趣味。

  参与《吴中文库》的作者不少都是这个地区的纯文学作家,过去,他们的写作是“向上”的,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在地方,但他们的写作却是在试图超越地方,要得到地方以外的“文学界”的认可,在文化、写作方式、写作趣味与审美选择上都以这个追求为标准。但这次的吴中知识写作不一样,他们回归到地方,他们在为地方立传,也是在为自己写作。

  从他们这次书写的作品来看,整体上是以地方为内容,以地方文化精神为写作的价值取向。内容与价值取向又影响到他们的写作形式与写作风格,比如文体与语言,比如内在的吴文化的审美意味。我确实在这些作者身上看到了他们另一种风姿与可能性。所以,《吴中文库》这次是以一个项目带出了一支队伍,或者说,以一次写作开发或激发出了地方知识生产者的文化自觉。这不但使地方拥有了强大的文化生产力,更是一种展示、一种示范。它会鼓励、引导更多的写作者加入到地方性写作中,从而使地方文化的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了解吴中人文性格的“活化石”

  作者: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丁帆

  吴中依仗太湖之美形成了它独特的自然景观,但是我以为,天造地设的东西可以养育一方人的文化性格,却不能展现出地域文化性格中那种独有的创造性特征。在我看来,苏州人做事的精细是天下无双的:苏州的园林乃中国园林的登峰之作,苏州的玉雕、木雕、家具、石刻、构驾、刺绣,乃至苏州的美食……其做工,皆可以二字概括之:精细。

  在《吴中文库》中,除了展现自然之美的《洞庭两山一水间》《苏台烟云石湖月》《胥口放舟到邓尉》《觅胜吴淞向甪直》等书外,都能在《吴中古迹》《吴中遗珍》《香山构驾》《雕镂凝章》《艺夺天工》《百工呈奇》《锦绣铺舒》《吴中食话》等文章中,寻觅到精细制作的文化踪迹。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文化现象是,这一套丛书中,一种分上下两卷的《风俗里的吴中》所描述的一部地缘风俗史,足以让我们把握住苏州民俗文化的脉络,为我们了解吴中人文性格提供了社会意义上的一枚“活化石”。

  创新地方文化传承路径

  作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 王尧

  苏州民间的一些习俗和文化结构在发生改变,苏州文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节日、饮食等,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合,都在发生变化,甚至产生颠覆性的变化。这可能会造成区域性文化不断地压缩、消失和改变,我们就失去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种脉络的感觉。通过《吴中文库》至少让我们能够从字面上了解到苏州拥有怎样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本源是什么,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从文化意义上来讲,《吴中文库》的出版是非常重要的。

  全球化背景下,在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的时候,一个地方的地方文化、区域文化和地方志史,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尤其显得重要。要重新整理、研究、叙述,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而且也是一种提醒。我们现在的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如何来创新当下的文化?如果只有旧文化没有新文化的发展,一个稳定的社会也是难以维持的。当然,传承首先要回归传承,然后才能够发展,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觉得这套书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如何来做好自己的文化建设。

  吴中区能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把文化建设当作重头戏,大手笔投入编写这套文库,体现了吴中区的“文化自觉”。同时,这套文库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材,可以做一个讲本,要大力推广这套书,因为《吴中文库》不仅是吴中的,也是属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

  文化关怀铸就生产力

  作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 徐雁

  在中国儒家文化的语境中,由爱惜生命即珍重自身而爱家,由爱家而爱家乡故土,由爱故乡而爱国家、爱民族,乃至爱整个人类的家园地球和地球的主人——人类,这一切连锁的仁爱情怀,都是以乡邦文化作为发端的。因此,主动积极地搜集、保藏和研究地方文献和区域文化史,从来都是历代藏书家和人文学者的先知先觉行为。他们或节衣缩食,或风晨雨夕,或苦寒酷暑,念兹为兹,孜孜以求,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的记忆。《吴中文库》的编著出版,正是这样的历史长链中难能可贵的一环。

  正如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在《吴中文库》总序言中所指出的:“吴中文明……崇文重教,人文化洽,这是吴中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进入21世纪的今天,更应该将前人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这应该正是《吴中文库》问世的终极文化关怀。

  应多发表系列书评和导读文章,让好书得到最好的传播,让它们为万户千家所认同,早日形成认知、爱护、珍惜、传承和发展吴中文化的共识和合力,让吴中文化软实力不断地转化为吴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强大生产力。

  新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作者: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超德

  《吴中文库》的出版,顺应了当下传统工艺文化发展和非遗保护工作的要求。不久前,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文化部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就非遗保护工作征求意见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树立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以及传统手工艺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从而将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锦绣铺舒》《雕镂凝章》《百工呈奇》,到《艺夺天工》《香山构驾》,乃至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的《吴中遗珍》,《吴中文库》以广阔的历史为线索、浩瀚的文献为考据、丰富的实物为例证,从古至今,对于吴中大地的工艺历史、掌故、人物、技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与梳理。特别是从香山建筑、石雕、佛像雕刻、太湖木船,到明式家具、工艺织绣、书画装裱、红木雕刻、澄泥砚雕、古铜器,以及竹、木、牙雕,乃至小小的核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专家指出其核心是专业主义,追求极致。工匠精神不是舶来品,尽管很多人爱举德国机器、苹果公司和瑞士钟表的例子。苏州就有悠久的手工艺传统,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吴中文库》中有关工艺类著作的研究与描述,体会从古至今手工艺生产者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手工艺匠人们以他们从容独立、摒弃浮躁、踏实勤奋、精工细作的工作态度所奉行的“匠人之道”。历经几千年铸就的“工匠精神”与“匠人之道”是一种情怀、一种执著、一份坚守、一份责任,而这种情怀、执著、坚守、责任正是这个时代所或缺与需要的。

  《吴中文库》的出版,直观来说是对于过去工艺文化传统的总结。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仅仅以获得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而自豪,应该有更大一点的志向,推动设计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创意产业链的大发展、推动整体国民经济的前行,并将其真正转化为新经济的引擎。通过《吴中文库》的出版,对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研究,进一步消化传统工艺精神,并把它放到一个宽阔的视野,以民间艺术的发展来推动工业产品以及经济的发展,这是这套文库出版的更大的助推作用。

  推动吴中文化和海上文化的比较研究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 陈子善  

  “山水苏州,人文吴中”,以姑苏为中心的“吴中”不仅以山水秀美闻名于世,更以人文深厚彪炳于史。在我看来,《吴中文库》正是以“文库”这种大型丛书的形式,或著述或编纂,以文字记载吴中地区自古至今的人文传承。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就文字层面而言,影印珍稀古籍,化一成万是一法;重加整理编纂,进行新的阐述又是一法。《吴中文库》采用的方法正是后者,把吴中地区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举凡历代人物、名胜古迹、寺庙园林、风物特产、民风乡俗、饮食起居、工艺美术、出土文物、古籍善本、各家诗文等等,分门别类,重新加以归纳整理,使我们见到了一个以前虽然有所知晓,却了解远不真切完整的丰富多彩的吴中人文风貌。对这套《吴中文库》的总体评价,窃以为可用“立意高远、编纂精审、叹为观止”十二个字来形容。

  吴中文化,说到底是江南文化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晚清以后,吴中文化与海上文化联系紧密,互动频繁,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吴中文库》的问世,也对吴中文化和海上文化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中文化源远流长,是如何影响海上文化的,这正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梳理、思考和探讨的。(记者 苏雁 通讯员 许学建整理)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李 璐桐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58169&encoding=UTF-8&data=ADG3OQAAAAcAAE5cAAAAAQAl6Ie05Yqb6YCa5Y-k6Ym05LuKIOS8oOaJrOWQtOWcsOaWh-WMlgAAAAAAAAAAAAAALzAtAhUAissDpMkQffCfp2JoVpcCkrmB3AUCFHtAPB4eWIleWVvXY1eOWg4wJnYY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258169&encoding=UTF-8&data=ADG3OQAAAAcAAE5cAAAAAQAl6Ie05Yqb6YCa5Y-k6Ym05LuKIOS8oOaJrOWQtOWcsOaWh-WMlgAAAAAAAAAAAAAAMDAuAhUAjFqHh3qq2Ysl36Qr3VgG1s3q8pwCFQCPJyyiW-l91cjFjogpoDoiHKGrnw..&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