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后 该如何救灾
发表时间:2014-08-0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6日电(记者吉哲鹏)地震后“黄金救援72小时”已过,抗震救灾该如何进行?必须明确一个意识,抗震救灾每一段时间都像黄金般宝贵。这种意识应当体现于人员搜救、医疗救治、“生命线”抢通、群众安置、次生灾害排危、余震预防、心理疏导、灾后评估等各项工作。

  生命搜寻和救治当分秒必争。地震3天后,被压埋在废墟下的群众生还率降低,但绝对不意味着没有希望,对生命的搜寻不能止步。搜救力量应从震中的重灾区覆盖到偏远乡村。医疗队伍当科学调配救治队伍和医疗物资,组织精干力量全力保障伤员尤其是重症伤员的及时救治,把伤员死亡率和致残率降到最低。

  处置次生灾害的“新伤”和“旧疤”当尽快进行。体量巨大的牛栏江堰塞湖依然险情严重,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疏通堰塞湖,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牛栏江度汛安全。此外,灾区震前就有不少地质灾害隐患点,震后次生灾害的形势则更加严峻,监测预警必须到位,群众转移务必有序。

  保障灾区水、电、路、通讯四项“生命线”需要加快推进。在这个方面,“二次重复抢险”任务重,实现畅通还有不少困难。昭巧二级公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抢险施工进度缓慢。余震不断、山体破碎,已抢通路段也面临随时中断的可能。未来几天,保通灾区“生命线”任务十分繁重。

  防病治病任务艰巨。灾区天气时雨时晴,昼夜温差大,加之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幅增加。灾区临时安置点的环境消杀、水源监测、垃圾处理,事无巨细都得重视。灾区点多面广,应注意解决卫生防疫队伍存在交叉和空白点问题,严加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暴发疫情。

  心理创伤也绝不容忽视。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疏导,形成的“心理堰塞湖”不亚于身体的创伤。在受伤群众的医疗、吃住等问题得到解决后,受伤群众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需求需重视和满足,以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抚平心理创伤。

  国务院办公厅5日发出了关于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力有序做好抗震抢险救灾工作。相信在中央关怀、全国人民支持下,救灾现场实行统一指挥和调度,一定能够做到救灾科学、有效、有序、有力。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赵 洋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04801&encoding=UTF-8&data=ACAd4QAAAAcAAE5cAAAAAQAf77yX77yS5bCP5pe25ZCOIOivpeWmguS9leaVkeeBvgAAAAAAAAAAAAAALjAsAhQw9z2WoHmm3-Z64dbDQekWuUt-TgIUEGS-cSr5JMYclHz7w6aUpKq-Vg0.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104801&encoding=UTF-8&data=ACAd4QAAAAcAAE5cAAAAAQAf77yX77yS5bCP5pe25ZCOIOivpeWmguS9leaVkeeBvgAAAAAAAAAAAAAALjAsAhQ4jHRcXHdvT32CH6wyqAPR7JdGKwIUbLO0ZDojeb-XuQdn_FJ5JjUjHeo.&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