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花公帑去金色大厅镀金
发表时间:2014-03-11   来源:新京报

  在9日政协文艺组讨论时,北京交响乐团团长谭利华指出,一大拨中国演出团队砸钱去金色大厅“镀金”;国内首位登“厅”的宋祖英坦言自己“开了个‘坏头’”,并认为“后来者应该有一个审核审批的过程”。

  金色大厅的“含金量”,无疑让很多人开了眼界。更让人讶异的是,仅在去年,就有上百个国产演出团体去“镀金”。

  按理说,趋“名”若鹜,只要靡费的不是公帑,哪怕是给头衔“镀上24K金”,都无可厚非。

  可据了解,这些团“有中央级写条子的,有各省市领导写条子的……搭上钱都没人看”,演出完了,还会彼此颁发从网上down下的“市长签名”纪念证书。有“递条子”的,有录像的,还有发证书的,啧啧,一条龙服务。不得不佩服,他们“演技”够硬,“自嗨”本事够高,连王朔笔下的《顽主》,都不带这么写的。

  砸钱租厅,当然不是为了自娱,虽然厅内没几个人转身说“I want you”,可回了国,照例是“载誉归来”。对某些团体、个人来说,能在金色大厅上献艺,相当于被盖上“国际认同”的钢戳,当然格调立升、档次陡增;而对个别机关单位而言,这是文化“走出去”,是可以裱起来的“政绩奖杯”。

  烧钱“走出去”,带回来的是“光彩”。花公家的钱“走出去”,结果只演了场“名利买卖”,所谓的“镀金”,收获的是虚假认同,这除了自欺,还能蒙谁?

  说到底,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实力,是依托于市场自发而成的口碑,而非靠行政之手“揠苗助长”。当然,这最需要的,不是制定国家标准“用一个标准审批”,而是收束行政力量、靡费公帑的冲动。

  公费“镀金”,本质就是变相的公款旅游,也是奢侈浪费。早在2010年,文化部其实就已下发《制止国内演出团体赴维也纳金色大厅等国外著名演出场所“镀金”风的紧急通知》,但这规制震慑力有限。只有对公费“镀金”收束报批口径,能禁则禁,才能遏制这股“镀金”风。

  用公费来满足某些单位、个人的虚荣,用烧钱来把玩艺术,也是真人版的“小丑演出”。表演得再逼真,也换不来什么文化自信,只能是贻笑大方,沦为笑柄。(佘宗明)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章 驰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794133&encoding=UTF-8&data=ABtgVQAAAAcAAE5cAAAAAQAk5Yir5YaN6Iqx5YWs5biR5Y676YeR6Imy5aSn5Y6F6ZWA6YeRAAAAAAAAAAAAAAAuMCwCFDfIaQTup5kbnSZMCSUxiBwy2SCnAhQQt5eofWu2Iq7mM632zCMxk3hk2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1794133&encoding=UTF-8&data=ABtgVQAAAAcAAE5cAAAAAQAk5Yir5YaN6Iqx5YWs5biR5Y676YeR6Imy5aSn5Y6F6ZWA6YeRAAAAAAAAAAAAAAAuMCwCEyiBV15y2NS0lMtPwpr0VGTq2IoCFQCV-XGOB8vkkzfTXBuiVoeXQ9Jvn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