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公开、报道全面扑灭网络谣言
发表时间:2012-01-26   来源:人民网

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之二

  编者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新春伊始,《人民网评》栏目推出“聚焦网络心态”系列评论,从网络心态与现实心态、扑灭网络谣言、网络围观“hold住”、向善的网络力量、涵养良性网络心态等五个方面,与您共同探讨在“5亿网民”时代,我们如何在嘈杂的网络声音之下平和、理性地思考,如何以更加成熟的心态打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虚拟社区,如何通过改善网络舆论生态为现实社会提供奋发进取的养分。龙年大吉!助力中华腾飞,期待每个网民都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先在Twitter上看到有华盛顿特区的人说地震了,大约15秒后我感觉到了它(地震波),社交网络比地震波还快!”布鲁克林居民杰西·弗里德曼2011年8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发生地震时,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如此神奇的时代。不幸的是,比地震波跑得还快的,还有无处不在的网络谣言。

  拥有约5亿网民的中国,也在倍受网络谣言的困扰。

  2009年7月的一天,河南杞县谣传“钴60泄漏”,当地民众恐慌中纷纷逃离家乡,以至于道路为之拥塞,时称“杞人忧钴”;

  2011年3月,邻国日本发生特大地震,中国谣言纷起,最离谱的一条是,核辐射将导致盐污染,于是家庭主妇们惊恐地冲向最近的小卖店或超市,抢盐风波瞬间席卷全国;

  2011年7月,温州发生悲惨的动车追尾事故,举国关注,公众对每一点相关信息都倍加珍惜,口口相传,其间谣言与真相穿插,言之凿凿,然而最终却被网友剥离出最著名的“八大谣言”……

  一些谣言,造成的社会情感伤害、政府形象被黑、群众生活受困以及现实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久而久之,其实,最受伤害的便是社会互信,人们对所有信息发布、哪怕是权威发布,也一概抱持“我不相信”的态度,这使信息有效沟通、社会有效管理、危机有效防范的成本大大增加,也使信息社会的伦理规范被从根本上颠覆,让我们的安全感荡然无存,社会稳定的互信基础则在谣言不断引发的集体性焦虑中被渐渐蚕食。

  网络谣言的可怕,主要有四条:其一,突如其来,不可预知,网传速度极快,范围极广,防不胜防;其二,卸下真实身份的包袱,网络制谣、传谣者也就卸下了责任意识,参与传谣者,往往跨越国界、洲界、种族,甚至跨越语言障碍,呈爆发性、超大规模的传播现象;其三,传播目的复杂多变,既有利用网络谣言实现政治意图或经济利益的刻意为之,也有出于娱乐目的,手挥目送的随意与无聊,使恶意造谣者容易混水摸鱼,乱中取胜;其四,传播渠道多元化,网络谣言、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积极互动,让谣言一波接一波,难以平息。

  于是,如同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一生从不说谎的人一样,要发掘出从来不曾传播谣言的人,恐怕也难上加难,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当你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一个很醒目的新闻,往往很难忍住将它发布给朋友的欲望--毕竟,在今天,占有信息的多少与快慢,往往是你在朋友圈甚至是在这个社会是否拥有主流地位、是否受到尊重的一种标志。于是,鼠标轻轻一点,不管是在论坛、QQ、MSN还是微博,你可能就成了谣言链条中最新的那个环扣,与此同时,与你一样的环扣还在呈几何级数加入进来,谣言便长了闪电般的翅膀--不,应该如原子弹爆炸般的冲击波,放射状地波及全国、甚至全球……

  是的,传谣者会一脸无辜地相互看看:我们没有任何恶意;甚至造谣者也有满腹委屈,也许只是一时兴起的恶作剧,哪里想到最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响--谣言的最终模样,往往与它刚刚“出生”时大相径庭,每一个传谣者都热心地根据自己的“合理想象”甚至只是语言习惯,为之添油加醋。因此,几乎每一个谣言,都带着“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是,对付网络谣言,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加大对恶意造谣者的惩处力度以外,我们还有最致命的杀手锏,那就是最大程度的公开透明。

  谣言止于公开,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细察每一则“著名”网络谣言的背后,都有信息发布不够透明的阴影,这才会给网络谣言肆无忌惮的可趁之机。

  既然谣言可以借助网络长出翅膀,那么真相同样可以借助网络正本清源。但是,如果政府权威发布频频失语,有效信息传递不畅,真相被有意隐瞒甚至扭曲,那么谣言疯狂生长就有了肥沃土壤。因此,每一则谣言引发的社会风波与动荡,往往伴有当地政府瞒报真相、弹压舆论或信息发布滞后等失职行政。如果政府失语之后,新闻媒体也集体沉默,那么谣言便会成不可遏制之势,进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所以,要预防并扑灭网络谣言,必有两个要素:政府信息公开且透明、新闻报道充分且全面。有了这两股罡风,网络谣言便会失去立锥之地,随风飘散,无影无踪。(李泓冰)

责任编辑:刘 琼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76063&encoding=UTF-8&data=AAdDnwAAAAcAAADsAAAAAQAw55So5L-h5oGv5YWs5byA44CB5oql6YGT5YWo6Z2i5omR54Gt572R57uc6LCj6KiAAAAAAAAAAAAAAAAuMCwCFHSJATdfC2O_kERh7h9Fj71xqKM9AhRVY8dV-9WBYPhTcFXiP8RZfRoy3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76063&encoding=UTF-8&data=AAdDnwAAAAcAAADsAAAAAQAw55So5L-h5oGv5YWs5byA44CB5oql6YGT5YWo6Z2i5omR54Gt572R57uc6LCj6KiAAAAAAAAAAAAAAAAuMCwCFB7P1HWOu6kOyivj1IKtrji2FM-uAhQFIVQ_tauUjoLiHEZA1PfMV2GAqw..&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