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断了地气就伤了灵气
发表时间:2011-11-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媒体记者多半按劳计分,按分付酬,其实不过是一帮“分奴”,所以他们常自比“民工”。而记者并不见得甘心于此,有段子为证: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成就难有,郁闷经常,比骡子累,比蚂蚁忙,偶尔糊涂,被人当枪,扪心自问,比民工强。

  岂止“比民工强”,记者曾被誉为“无冕之王”。不过,记者只是形形色色职业中的一种,假如说它有什么特别,应该比普通社会成员更有责任心、正义感。《文汇报》前总编辑马达在位时说过,你们编辑记者是“无冕之王”,那我不是“太上皇”了吗?!他认为,当记者的应无冕,不称王,记者、编辑就要记、写、编、发,总编辑也要自己写报道、写社论、接电话、记录新闻稿。(《新闻记者》2011年第10期)

  近来,全国新闻战线正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其实,好的新闻作品本来就是用脚板在基层踩出来的,是身入群众中间用心体验出来的。所以,记者的工作状态,应当不是“走”基层(“走马观花”似的“走”),也不是“下”基层(有高高在上之嫌),而是永远“在”基层。

  笔者20年如一日地喜欢一份晚报,可它几年前开始不那么耐读了,身边一些朋友也有同感。后来听到一个可靠的内部消息:那家报社搬进了新的办公大楼,还新建了新闻公寓,采编人员人均一套。我推测,记者们可能因为办公条件好了,都不太愿意再往外跑了,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何况现在网上可以找到不少线索,电话也可以采访。触及真实底层生活的稿件越来越少,报纸自然越来越不好看了。

  一位老编辑另有高见:那么多记者、编辑白天工作在一起,晚上又住在一个楼和小区,信息交流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而以前,有的记者住在城南、有的在城北、有的在闹市、有的在城郊,他们每天与不同的人士接触,处于信息漩涡中。即便在拥挤的上下班途中,常常也能顺手逮到鲜活的新闻素材,顺耳听到丰富的社会资讯。

  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投射。诚如敬一丹所言:一个记者,没有去过夏威夷不丢人,没有去过贫困老区、不知道民生困苦就丢人;一个记者,不知道一只鲍鱼值600元还是800元不算孤陋寡闻,但是不知道这600元或800元对于一个失学儿童意味着什么,就是孤陋寡闻(《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2007年5月21日)。确实,一个乃至一群记者断了地气,其作品就会伤了灵气,其所在的媒体就不可能有生气。

责任编辑:梁艳红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79022&encoding=UTF-8&data=AAXIjgAAAAcAAADsAAAAAQAk6K6w6ICF77ya5pat5LqG5Zyw5rCU5bCx5Lyk5LqG54G15rCUAAAAAAAAAAAAAAAvMC0CFDMwSK3Roifu1LmuVTpSKacYxSFpAhUAhalMi7pY3GRU5Ak7dVand92FwDE.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79022&encoding=UTF-8&data=AAXIjgAAAAcAAADsAAAAAQAk6K6w6ICF77ya5pat5LqG5Zyw5rCU5bCx5Lyk5LqG54G15rCUAAAAAAAAAAAAAAAuMCwCFGgJdmuso1dQZcf-6tV1eP0VDHNqAhQ9xYnWnLjVWTchCSaiOa9pfOQXu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