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规的现代启示
发表时间:2016-01-2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家大院内的“规圆矩方”门匾。(资料图片)

    2015年3月,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中国国内的钱王后裔代表朗诵《钱氏家训》。章天启摄

  好家规传承正能量。2015年11月25日,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自然村的畲族民间博物馆馆长雷其松(前右二)在为村民讲解畲族家训家风。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他说,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还说,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传统的家规、家风、家训等,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近几年来,中央纪委官网连续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系列专题,持续关注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好家规遍布全国

  这里是山西灵石县的一片大宅院,走到近处看,如一座城堡,错落有致,气势宏伟。许多人到这里专门参观建筑,这个大宅院体现了明清时代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发展和建筑艺术特色,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然而有的人慕名而来,却是为了“王氏家训”。

  自元代迁居以来,王氏家族在这里已有700年历史,期间鼎盛八代,历时400余年。“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等脍炙人口的家规家训,在灵石县文联主席孟繁信看来,给了王家人久盛不衰的法宝。

  在王家大院里一块圆形青石上,还雕刻着朱柏庐的《先贤家训》,也就是著名的“朱子家训”。这个被尊为“治家之经”的格言集,在清朝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其中名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至今仍对人们的勤俭美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一种民间自我教化的工具,家规、家训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钱氏家训》就是其中的代表,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为框架,分成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部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也许是钱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钱氏子孙成就众多,仅近代,就有号称“科技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等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

  家规并不总是这么“高大上”,许多家规所关注的都是细节。比如清康熙年间海宁籍礼部尚书许儒林制定的《德星堂家订》,就从宴会、着装、嫁娶、凶丧、安葬、祭祀等日常生活方面,为子孙后代及族人立下严格家规,其中所提倡的简朴之风,为世人称赞。

  打开一张中国地图,各个地方都曾出现过有名的家规。

  在山西,被《清史稿》评价为“清勤”的陈廷敬,留下“皇城陈氏家训”,把礼仪道德作为家规代代相传;在浙江,“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以良知教育作为家规的核心,以家书对整个家族进行谆谆教诲,提出殷切期望;在江苏,颜之推以《颜氏家训》,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以之告诫子孙,全书七卷二十篇,被奉为我国最早的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著。

  传承千年不褪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许多人对《三国演义》这首主题曲词《临江仙》很熟悉,而其作者杨慎,也留下了“四重”“四足”的家训。杨慎一生所坚持的义利观,至今仍影响着后人。

  事实上,许多家规家训正是出自名人之手。在中纪委网站专题中,张之洞、梁启超、孔子、诸葛亮、纪晓岚、林则徐等历史名人,都留下了影响至今的家规。

  以梁启超为例。至今,在天津市中心的梁启超故居,他教育子女们的故事,还在电视上循环播放,吸引着游人驻足。梁启超的家规,主要体现在书信中。据统计,梁启超一生写给孩子们的书信,几乎占到了他著作量的十分之一,其中不仅有儒家的克己求仁,还有墨家的勤俭寡欲、吃苦耐劳,兼有老庄的虚无静观,其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而在离天津数千公里的福建,曾主持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清代名臣林则徐为后人留下了“十无益”等家规。林则徐第六世孙女林祝光感慨,“他传给我们子孙的不是财产,而是一些精神财富。”

  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留下来的《黄氏家规》有20条,而他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的故乡,黄氏家族人才辈出,仅宋代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大山深处的村落里,严肃的家规为这样的繁盛打下了基础。

  这些高水准的家规,让这些历史名人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现象。本报分析30个知名家规后发现,之所以这些家规流传至今,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后人不断继承,且其中不乏有杰出成就者。

  与时代精神契合

  在朱柏庐的家乡江苏昆山,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程振旅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在吃饭之前要让子女背诵一遍《朱子家训》,如果背不出,是不许吃饭的。

  传统家规并非故纸堆中的文物,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们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以《朱子家训》为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居渊就认为,作为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指南与生存的理想途径,这本家训对于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而在浙江,余姚中学立着“知行合一”的校训石碑,以“童蒙养正”为核心的良知教育正日益成为当地各中小学校开展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以王阳明廉政思想、家教家规理念、社会教育思想为重点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也在当地方兴未艾。

  “梁启超一生,唯一不变的就是爱国。”《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这样总结。事实上,梁启超的9 个子女,个个成才,报效祖国。无论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都留下了诸多遗产。而为“两弹一星”奉献终身的梁思礼则动情地说:“每当在发射基地看到卫星升空,那一刻的自豪感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而回顾“科技三钱”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他们的景仰,既是出于对其科技成就的敬重,更多的还是对其报国情怀的高度尊重。而这,正是《钱氏家训》和家族教育的核心价值。今天,在浙江临安,《钱氏家训》再次焕发生机,走进文化礼堂和中小学,与“好家风”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不少家训,都来自曾为官之人,而他们对做官的普遍共识“清廉”,更是在当下有着极高的价值。

  以清末名臣张之洞为例,他祖上数代为官,虽然职位并不显赫,但留下了“清介廉能”的好名声,而作为封疆大吏,张之洞本人的清廉亦有口皆碑。他以“齐家、报国、立业、修身”要求子孙,并在给孩子的家书中,要求“自视为贫民,为贱卒”,日后成为“国家干成之器、有用之才”。

  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59名宰相和59位大将军,其中清官廉吏非常之多。千百年来,裴氏族人代代相传《家训》《家戒》等,其中的“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不过时。

  许儒林同样具有发言权,他为官30年,到辞官回归故里时,康熙帝钦赐其“清慎勤”御匾以嘉奖,对他为官清正廉明、政绩显著高度肯定。“清慎勤”三字作为对官员的要求,首出南宋诗人、哲学家吕本中的《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由于此三字富有哲理和警示作用,向来有“为官者第一箴言”之称。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是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像航船的指南针,不可或缺。我们的家族、社会和国家,也需要一种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吴越钱氏第34世后裔,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钱治安感慨说。“培育弘扬好家风,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部好的家规,不只是其家族本身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部部融入了千余年家族教育心得、经受住时代变迁考验的家训、家规,正在新的时代里扮演着新的角色,从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记者 刘少华)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钰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100183&encoding=UTF-8&data=AC9OFwAAAAcAAGqtAAAAAQAb5Lyg57uf5a626KeE55qE546w5Luj5ZCv56S6AAAAAAAAAAAAAAAuMCwCFDs0lFnP2XlWDugFtrd99w9MUTZ9AhQx4GXN0EbIB1FabhYRabRqaarAXg..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100183&encoding=UTF-8&data=AC9OFwAAAAcAAGqtAAAAAQAb5Lyg57uf5a626KeE55qE546w5Luj5ZCv56S6AAAAAAAAAAAAAAAuMCwCFD_wU9WQFAos61uzzlEvocCgVRl1AhQOALUjIcy5stnhpGJDkKYS0sntZg..&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