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道德变迁
王晓华

    1403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结婚时,皇家进行了盛大的宴会,菜品可谓奢华之至: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海里游的全都被摆上了桌面,海豹、野熊、海豚、龙虾、苍鹭、燕鸥、天鹅等各路动物济济一堂。由于消耗的生命种类太多,这些宴会更像亡灵重逢的仪式。

  数百年后,我踏上英国的土地,辗转于超市和饭馆之间,试图重温他老人家的口福,却只找到了牛肉、鸡肉、猪肉和少量海鲜。有一次,买到了疑似兔肉的东西,竟然惊叹不已。于是,呼朋引类,共飨大餐。后来,仔细研究包装袋,最终知道那不过是比较瘦的猪排。习惯了杂食的我们竟把猪排吃出了野味,这足以证明舌尖上的相对论:其实,食物和食物的差别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在很多时候,是否有口福决定于内心的观念。西方人的食谱已经窄得让中国人心生怜悯之意,但他们却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倒个个长得牛高马大。

  受不了舌尖上的苦旅,在英国的我们常常到中国食品店里猎奇。在那里,常常遇到找了中国女友的当地青年。他们不大欣赏里面的东西,却倚着墙与自己的同胞大谈文化差异。或许,已经习惯了简约饮食的他们弄不明白:自己的另一半为什么会对某些食物如此感兴趣。

  实际上,中国人也在经历着舌尖上的变迁。在古代,贵族达人的餐桌上同样是珍奇之物的汇聚之处。有些吃法之残酷,可能令吾辈咋舌。譬如,让鹅在烧红的铁炉上奔跑,以便品尝它们掌心上的瘦肉。前几年,庙堂和民间都时兴吃野生动物,越珍稀的东西,越能唤起人们的食欲。后来,法律扩大了保护的范围,吃野生动物的风气逐渐消失。现在,谁再炫耀自己吃了野生动物,听众很可能会拨打某个特殊号码。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新的饮食哲学,不再追求过于奢侈的吃法。意味深长的是,随着食谱变窄,中国人的身材却越来越高大了。看来,舌尖上的减法换来的是道德和健康上的双重加法。

  当然,疑问依然存在:缩小食谱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缩窄到什么程度。要是缩窄到英国的地步,又如何保护传统的饮食文化?于是,有人开始以传统之名抗拒这个大趋势。不过,这个理由显然不够充足:不是所有的风俗都应该传下去,樊哙吃什么绝不意味着我们也应该效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吃法,舌尖上的风尚也在不断变迁。对于应该告别的东西,过于留恋只能拖滞自己的脚步。

  面对这类诘问,抗拒者往往不正面回答,而是抛出自己最为看重的杀手锏:既然你吃猪肉,我为何不能将其他动物送上舌尖?难道动物还分三六九等?实话实说,这算得上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辩护了,其逻辑上的强悍确实考验人的智商。推理能力弱者,可能一下子被问得哑口无言,似乎自己真的理亏。不过,仔细想想,这个貌似无懈可击的说法隐含着一个说不通的逻辑:只要你吃任何动物,我就有权利对所有动物下手。事实上,人类从来没有糊涂到这个地步: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动物、农业社会中的耕牛、当代社会的野生动物和部分宠物,全都受习俗和法律的保护,不允许随便食用。显然,吃的对象不是越多越好。有些东西吃了不见得有益,不吃也没什么损失,但对于被吃的对象来说却生死攸关。在缩窄食物链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人学习。

  舌尖上的减法对应着道德上的加法。文明化程度越高,人的食谱就会越窄。随着人造肉的出现,我们最终将不再用其他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在这个时代到来之前,适度节制无疑是值得称道的美德。 (王晓华 作者系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章来自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老实人小像
  2. 他们说:俄罗斯街上的"破车"跑得快
  3. 今天,舀一口苦难温养我们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