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爱国三问
何君林

   “凡世间能容、能藏、能变之物唯有水。其亦硬亦软,或傲或嗔,载舟覆舟,润物毁物,全在一瞬之间。时桃花流水而阴柔,时又裂岸拍天而狂放。凡河川能伸能屈,能收能藏,唯我黄河。其高峡为镜,平原飘带,奔川浸谷,挟雷裹电,即因时势而变。时滔天接地而狂呼,时又拥地抱天而低言。”这是梁衡散文集《爱国四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中“壶口瀑布记”的开篇,捧读这样的文字,你会生出一种直觉,自己碰到的不是“小散文”而是“大散文”,碰到的不是散文写手而是散文大家。

  梁衡是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著有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梁衡在学术方面有独特建树,曾提出新闻的新定义、报纸的4个属性、新闻与文学的12个区别、新闻与政治“四点交叉统一律”等理论;第一个系统提出对杨朔散文的批评,首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开创政治散文写作,并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和“形、事、情、理、典”的“文章五诀”写作法。

  笔者之所以这般罗列作者的背景,是想告诉人们,真正的散文大家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并希望人们者对作者产生应有的好奇和尊重,进而真正静下心来翻阅这本《爱国四章》,领略一本远离风花雪月、网络泡沫的高蹈大气之书的魅力。本书紧紧围绕“爱国”的主题,分为美丽中国、文化中国、不忘前贤、还忧国事四个部分,选取了梁衡先生几十篇散文,包括其经典之作及最新力作。书中不管描述名山大川,还是抒写人物事理,不管谈及历史,还是讲述现实,不管赞颂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还是弘扬普通民众的崇高人格,都饱含深情,浸透了朴素而又强烈的爱国感情。全书文字或典雅或朴实,或严肃或轻松,或古意盎然或现代明快,极具艺术性和可读性。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能将这一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尚无第二人。”《人民日报》副总编米博华曾感言:“作为散文大家的梁衡总是能将最枯燥的政治材料、最艰深的哲理处理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味,让你在他的书中流连忘返,不忍合卷。”的确,在《爱国四章》一书中,年近七旬的梁衡以细腻敏锐的笔触,尽情展示震撼人心的家国情怀;他将思想转化为文字,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在书中,从“美丽中国”部分的冬日香山、壶口瀑布记、雨中明月山、那青海湖边的蘑菇香、冬季到云南去看海、永远的桂林,从“文化中国”部分的说经典、美是什么、语言文字是民族生命的一部分、教材的力量、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百年明镜季羡老,从“不忘前贤”部分的这思考的窑洞、周恩来的普世价值、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朱镕基不修传,从“还忧国事”的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说文风、说官德、一把跪着接过的钥匙、房高不要超过树高,梁衡在每篇文章中都倾注了浓厚的时代精神和忧患意识,不管是片言只语,抑或是洋洋洒洒,都熔铸了强烈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纵览全书,作者试图在为我们解答这样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我们应该爱祖国的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爱国?

  我们在这个国家里出生、成长,国家给了我们特定的种族遗传、生活基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修养,我们的身躯、我们的精神是国家塑造的,我们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关心这个“家”;国土是根,人民是本,文化是魂,一个无根、无本、无魂的人,不但身体漂泊无定,就是灵魂也无处归宿,所以爱国就要爱祖国河山、爱祖国人民、爱祖国文化;忧国、救国、报国是我们在不同形势下所表现的爱国方式,对一个爱国者来讲,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为国效力、为国献身,其每一缕思考、每一次行动,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在化作对祖国的奉献。

  通过阅读《爱国四章》,或许可以让我们明白:爱国,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支柱,也是做人的起码标准。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乡贤新解
  2. 关于文化基因
  3. 当媒体失去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