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手记 | 思政课的颜值
曾鑫

  颜值这事,说起来要谨慎,抬的太高,难免浮于表面,误了正事;而要说的太低,概不重视,却又常常要出问题。古往今来,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周幽王为了红颜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背上历史骂名;唐玄宗励精图治,尽管博得了开元盛世的美名,但也因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令光辉形象大打折扣,可见一味追求颜值,误国误民,不是好事。但若对颜值置若罔闻,不顾“人皆有爱美之心”的天性,只讲内容,不讲“扮相”,恐怕也是成不了的,要不然,孔子也不会发出“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感慨了,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难免因颜值而产生偏见,可见颜值问题,让人纠结,也值得深究。

  最近,一向让人觉得“不讲颜值”的思政课,“扮相”却意外火了起来。集美大学老师穿龙袍讲思政课,引发人们热议。有人赞其用心,也有人批其套路,且不论谁对谁错,穿龙袍上课应不应该,有没有效,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看惯了思政课的四平八稳,猛然遇上这么一位不按套路出牌的,却也感觉新鲜。

  鲁迅先生讲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说“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诚然这有物以稀为贵的因素,但我倒更觉得,就当今时代而言,用“物以奇为贵”来解释更为贴切。不论是系了红绳的胶菜还是请进温室的龙舌兰,事物的本质没有变,变化的装扮,新的装扮带来更高的颜值,而颜值带来的则是稀缺的注意力。

  当下,人们对物质的获得变得更为容易,旅行也更为便捷,人们所能够拥有的事物和能够触及到的世界都在较以往时代成数倍的增加,而不断在减少的却是人类所能够操控的注意力。信息世界对人类的包围已经成为现实,而注意力却在不断的被消解,网络社会,注意力是硬通货,区别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稀有资源。谁拥有了注意力,就拥有了网络社会的通关密码,而失去注意力,则注定要被信息的潮流过滤和淹没。

  由此,以注意力作为稀缺资源的视角观之,龙袍思政课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博人眼球,而是别出心裁的“注意力争夺”了。就当今的大学校园而言,开放化的办学理念,国际化的办学视野,让青年的思想更加活跃,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涌入校园,使得青年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之外,也必然的陷入到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而这种过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注意力的争夺过程。如何获得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青睐,除了内容真材实料,包装也绝不可忽视,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更在乎的可能是你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方式。

  于是,为了赢得学生这点所剩无几的注意力,这位老师也是用尽了手段,据他所讲,无论是看视频、qq群互动、微博互动等,上课的效果都很有限,多数情况下还是要败给手机屏幕,后来才演化到穿龙袍上课,豁出去扮演道光皇帝讲近代史。要不是网络发酵,指不定这位“疯狂的思政课老师”还会使出什么出人意料的新招呢?可见,大学思政课的课堂上,注意力资源的稀缺已然是事实存在,注意力争夺的形势已是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内容,而是在内容的呈现形式,是呈现形式的老化而削弱了其争夺青年注意力的资本。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改变思政课的“扮相”,增强思政课的“颜值”,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将思政课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把这思想的大餐,做的既真材实料有营养,又美味可口有颜值。唯有此,这教人向上向善的思政课才更有机会从注意力的筛网中顺利通关,去流进学生的内心,去滋润他们的心田。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梦想倘若没有照进现实
  2. 拜猫为师:从不吃容易的食物
  3. 中国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