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 新实践]以高度文化自觉实现中国梦
发表时间:2016-06-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研究推进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提出许多新思想、新举措,形成了实践的新格局。近日,就如何多角度全面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雪梅。

  对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结合历史与现实分析,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欧阳雪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创造了物质文明发展的世界奇迹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880美元,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对于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但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需要凝聚共识与形成合力;地区、城乡的文化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形势,从协调发展的理念出发,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提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这是对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增强“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如何正确认识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欧阳雪梅: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要靠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自身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也要靠思想、理论、信仰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抓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的少数,雷厉风行地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建设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以党风带动民风。

  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践行,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经济发展、法治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之中,体现到人们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来。为强化法治意识,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勿忘国耻,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阅兵。倡导优良家风、培育乡贤文化、重视传统节日,以涵养文明。在民族地区,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结合实践,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取得了哪些成就?

  欧阳雪梅: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要解决的是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工作、新闻舆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互联网时代,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国有文化企业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以保证文化的供给能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帮扶力度,提出文化的精准扶贫,改善农村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和服务。“文化民生”风生水起,不仅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并着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部分。如何认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欧阳雪梅:五千余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而是“旧邦新命”,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国家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施中华文化典籍整理工程,加强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等。

  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孤芳自赏。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开放包容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当前,我们对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仍然要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我们反对的只是用西方的价值体系来裁剪中国实际的荒谬做法。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他对当前不同文明或文化百舸争流的前景充满信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形成合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

  欧阳雪梅:增强国际话语权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各方面的国际事务中,正在实现由参与者向积极引领者的历史性转变,但是,西方主导国际社会话语,虽然不少有识之士对中国发展给予了客观评价,但针对中国的各种负面炒作声不绝于耳,使中国国际形象严重失真,给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造成了极大困扰。

  增强国际话语权,构建话语体系,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话语的背后是思想。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们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他倡导中国的义利观、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理念和战略,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新观点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是解读中国实践、展示中国思想的范本,自2014年9月面向全球发行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形成合力。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抓住媒体变革的时机,建设好媒体平台,保证对外传播的有效覆盖和工作效果。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化和常态化,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完善多边文化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则制定,参与全球文化治理和文化产品供给,扩大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发挥好智库在对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团结国际知华友华人士,一起来讲好中国故事。(记者 潘玥斐)

责任编辑:张 智萍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57278&encoding=UTF-8&data=ADTA_gAAAAcAAIDRAAAAAQBFW-ayu-WbveeQhuaUv-aWsOaAneaDsyDmlrDlrp7ot7Vd5Lul6auY5bqm5paH5YyW6Ieq6KeJ5a6e546w5Lit5Zu95qKmAAAAAAAAAAAAAAAuMCwCFDSVU62aThf0BTe1BMmwQ_IGSG6XAhQosYMN7gUqyU_c2CF8_iYShH6HnQ..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457278&encoding=UTF-8&data=ADTA_gAAAAcAAIDRAAAAAQBFW-ayu-WbveeQhuaUv-aWsOaAneaDsyDmlrDlrp7ot7Vd5Lul6auY5bqm5paH5YyW6Ieq6KeJ5a6e546w5Lit5Zu95qKmAAAAAAAAAAAAAAAuMCwCFDObvPdVTOD_oUhs7saKn6d0YNLjAhRWFTCnTKY3BMjKSXJrVLKAoULf3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