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坚定文化自信
发表时间:2016-07-26   来源:浙江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不仅再一次把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且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坚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有定力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这一系列有关文化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刻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坚持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发全社会勃勃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自信,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积淀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仅体现于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更加从容和更加有定力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当中。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在坚守的同时,又不断与时俱进,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价值以及共同理想。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精神追求,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独特优势。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强大精神支撑。每到重大历史关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救亡图存之先声,为人民、为祖国鼓与呼,犹如一股涌流不绝的甘泉,滋养着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启迪着中华儿女立身做人的伟大情操,历史地铸就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并始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当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作为中国人,我们更有理由也必须树立并坚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源于在党带领下的全国人民之伟大斗争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张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