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学风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
发表时间:2017-03-24   来源:红旗文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肯定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弘扬优良学风、推进学风建设的显著成效,也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进行了深刻剖析和批评,从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风为引领,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形成“软约束”与“硬措施”相结合的学风治理机制。

  1.解决哲学社会科学学风问题至关重要、势在必行。学风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学风表现为如何对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长期的一贯的作风和文风。学风既突出表现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也表现为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态度问题,反映出理论与文化自觉、自信的程度。学风常常反映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和政风,也反映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修养、胸怀和品行。

  学风优良与否,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有端正的学风,才会有过硬的作风、才会出扎实有用的精品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学风的优劣,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修养品行历练、作风文风养成和价值观践行等立身处世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学风问题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形成,也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

  优良的学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育,在与不良风气的斗争中发扬光大。我们党历史上就有重视学风建设的传统,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曾指出,学风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延安时期对学风的整顿,不仅使党员干部改变了文风,也改变了作风,达到了党内的空前团结,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优良学风、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指出新形势下学风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学风建设和不良风气的治理,也需要从人抓起,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2.学风建设必须把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放在首位。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放在首位,引领和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党不断取得理论创新重大成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优良学风,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包含着深刻内涵。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作为认识的一种高级形式,是社会实践和实际经验的总结升华,是在各种认知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体系。理论正确与否,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情势及其内在的联系,指人们现实的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符合和统一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去完成,必须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弘扬优良学风,关键要落实到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枪法”上来。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研究工作中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既要破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也要破除对西方“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的盲目推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深入实践,潜心调查研究,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理论联系实际必须狠下真功夫,必须有过硬的党性原则和思想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这些不良风气,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存在于个别领域,却败坏哲学社会科学界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根本背离的。

  3.搞好学风建设必须弘扬优良学风,营造健康学术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形成合力,真正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健康学术生态。

  从“软约束”方面说,一是要积极倡导、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哲学社会科学优良学风。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胸怀“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诚信立身,严谨立言。密切联系实际,从实践中发现和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做到发思想之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光荣历史使命。

  二是要倡导树立道德底线意识,立言为重,立德为先。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养成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亲历躬行,厚积薄发,言之有物。做学问须执着坚守,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名利诱惑,守得住底线,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守社会责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为人民做学问,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着眼国家和民族发展,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原创性成果。要把社会责任、社会效果放在首位,以学识修养赢得人们尊重,以人格魅力引领社会和学术风气。

  四是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正确价值取向。要崇尚“士以弘道”的精神追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从“硬措施”方面说,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推进顶层设计。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适应学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可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加强学风建设的领导机构,研究制订《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规程》,使学风管理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是要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学风建设约束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是“自娱自乐”,要坚持政治与学术标准并重,政治标准为先,社会效益为先,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为先。学术评价涉及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方法、指标与制度等,也理应包括学风评价。通过健全评价制度,形成有效约束机制。

  三是要加大对精品成果和优秀工作者的表彰力度,进一步完善优良学风激励机制。改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机制,尽快建立权威性的国家级奖励制度。既看学术贡献,也重学风品行。通过奖励和表彰,树立优良学风典型。还应探索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和表彰撤销追回制度,以强力约束,保持优良学风的刚性要求。

  四是要建立健全不良风气治理机制,加大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近年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愈演愈烈,严重玷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声望。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恰逢其时,将对治理高校学术不良风气产生积极影响。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及时出台落实这一规章的实施细则,积极促进高校解决好学风问题。(于向东: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张 智萍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137000&encoding=UTF-8&data=AD8gKAAAAAcAAIGUAAAAAQA85Lul6ams5YWL5oCd5Li75LmJ5a2m6aOO5byV6aKG5ZOy5a2m56S-5Lya56eR5a2m5a2m6aOO5bu66K6-AAAAAAAAAAAAAAAuMCwCFH7rveOe99RttKkqYxYcjB8mEJUmAhR4kZTT9qaU2ypIyvyVgNeCfve3E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137000&encoding=UTF-8&data=AD8gKAAAAAcAAIGUAAAAAQA85Lul6ams5YWL5oCd5Li75LmJ5a2m6aOO5byV6aKG5ZOy5a2m56S-5Lya56eR5a2m5a2m6aOO5bu66K6-AAAAAAAAAAAAAAAuMCwCFC_fMFFyZITDzua735g0khTqFZTYAhQV0eVjpUq0Fstqg7VtovPbdSfehQ..&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