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精品唱响时代主旋律
发表时间:2011-12-08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电影《特警英雄》剧照

 图为:话剧《信义兄弟》剧照

 

  导 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近年,我省涌现出一批主旋律文艺精品,它们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塑造出许多无愧于时代光辉的人物形象,引起公众的热切关注,对提升湖北形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讴歌真善美的时代精神,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作主题,打造了一批主旋律文艺精品,助力荆楚精神高地建设。

  引领社会思潮

  近年,湖北先进典型呈群体式涌现,被称为“湖北群星”现象,成为主旋律文艺作品挖掘的富矿。湖北群星所体现的思想内核,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文艺作品为载体,发掘和弘扬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服务改革开放大局,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009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座谈会,随后出台《关于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将文艺精品打造工程列入湖北省文化建设“八大工程”之一。省委常委专题会议明确提出,“把引导文化精品生产作为重要切入点。”省文化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强调,要发挥湖北省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精品为重要切入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去年,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出台《湖北省电影电视剧(影视动画片)精品奖励办法(试行)》,设立影视精品奖励专项资金1000万元。

  弘扬主旋律、彰显人性美的文艺作品,对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巩固道德建设的成果,引领社会风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部门以高度的共识、敏锐的行动、一致的追求,积极投身于组织、引导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去,有意识地推动这些反映先进典型事迹的文艺作品构筑更加积极向上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人民。

  今年10月,由省委宣传部与长春电影集团联合摄制的电影《信义兄弟》,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刻画了“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守信践诺的感人事迹。该剧在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评选中,获得提名奖。以此为题材,省委宣传部还推出了话剧版、广播剧版的《信义兄弟》。30集电视连续剧《信义兄弟》也即将开机。

  近年,在省委宣传部的直接支持下,电影《撑起那片天》、《特警英雄》、《乡医情》,报告文学《起航,信义之船》、《山歌响起》、《爱,擎起一片天》,歌曲《生命的应答》等一批主旋律文艺作品,走进银屏、立上舞台、走向全国。

  铸造文艺之魂

  纵览近年我省弘扬主旋律的文艺精品,它们虽然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都有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饱含文化操守、文化气质、文化担当。

  2010年2月9日,做建筑工程的哥哥孙水林,为赶在年前给农民工结清工钱,在送薪途中一家五口不幸遇难,弟弟孙东林为完成哥哥遗愿,强忍悲痛接力送薪,将33.6万元工钱送到60余位农民工手中。“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信义兄弟”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感动全国。

  他们的事迹也激发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省话剧院将该剧作为当年新年排练的首台剧目,用最优秀的编剧、最优秀的演员、最佳的舞台呈现,再现孙氏兄弟感人事迹,为时代树立道德标杆。经过反复打磨,话剧《信义兄弟》立上舞台,至今已演出100多场,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许多观众认为,这是一部教育人、鼓舞人和鞭策人的优秀文艺作品,牢牢把握住了诚信大义的时代主题。“通过文艺作品去诠释先进典型,可在更广的范围和更长久的时间内激励和影响更多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牛均富说,追求更高的精神艺术境界,是文艺之魂。我省反映道德模范的文艺作品,使文化血脉与英雄精神、时代追求相连,开启了人民群众的心灵之门。

  挖掘人性之美

  我省近期涌现的主旋律文艺作品中,看不到高大全式的人物和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非常人性化,注重塑造真性情的英雄模范,用生活化细节打动人,真实、好看、动情。

  由省委宣传部参与拍摄的主旋律电视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通过“小人物”诠释大历史,颇受观众欢迎。演员聂远塑造的“小伙计陈志”,在抗战烽火中成长起来,为革命九死一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当上县委书记。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就是一部大历史。

  电影《撑起那片天》极富农村生活气息,故事曲折,感染力强。它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刻画严大平不服输、爱“磨事”、常“吃亏”的精神,让人可敬、可亲、可信。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冉华说,在观众审美越来越挑剔的时代,我省主旋律文艺作品,注重描述典型人物最朴素的人性,让他们从神坛走进火热真实的生活中,使人觉得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而是身边有血有肉的人。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彭涛认为,生动地诠释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美好品质,并非虚无缥缈不可企及。文艺作品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人性,传递这样的信息:人人都能做道德的巨人,都可收获来自社会的敬重。(记者 李新龙 实习生 胡迎花)

责任编辑:梁艳红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17106&encoding=UTF-8&data=AAZdUgAAAAcAABhYAAAAAQAh5paH6Im657K-5ZOB5ZSx5ZON5pe25Luj5Li75peL5b6LAAAAAAAAAAAAAAAvMC0CFDfIA2mLo_LQin8tevsrCivPpe7rAhUAlMw4gQGN9UDomvHhfafRqYFC3SY.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17106&encoding=UTF-8&data=AAZdUgAAAAcAABhYAAAAAQAh5paH6Im657K-5ZOB5ZSx5ZON5pe25Luj5Li75peL5b6LAAAAAAAAAAAAAAAuMCwCFBBAk8exKgtsxqD1usPrz8Xqq2ApAhQEJ_QV_sMBsE5nToiFvKFBe2sGIA..&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