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斯诺"重走红旅谱写全新"西行漫记"
发表时间:2011-07-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75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骑着一匹名叫“瘦狗”的老马,辗转来到延安,对中共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写下著名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那时,他不会想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一批外籍同仁会循着他的足迹,探访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用文字、图片和视频,铸就一部“新西行漫记”。

  这些外籍记者来自五大洲的19个国家。6月初,他们与近百名中国记者一起,兵分五路,前往上海、浙江、江西、贵州、四川、陕西等省市的中国革命圣地,对中共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地进行了深入的寻访报道。在18天的采访过程中,他们的行程超过一万九千公里,并完成了22个视频专题、60篇深度报道、260多篇记者手记和近1500张图片等多项报道。

  来自非洲尼日尔的马曼·阿达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两年,此次他与上海、浙江小分队的其他记者们一起探访了中共“一大”开幕的石库门旧址和闭幕的嘉兴南湖画舫。

  “我们非洲豪萨族有一句谚语,叫做‘听歌就要听原唱’。”在阿达看来,亲自寻访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圣地,就好比听一首歌的原唱那样真实,这与他从侧面了解中共历史感觉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在嘉兴南湖,我们登上了中共‘一大’闭幕的画舫,画舫十分精美,完全按照董必武的回忆复制出当时的场景,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站在画舫中,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当年会议举行时的情形历历在目。”

  对于土耳其籍的记者简可·厄兹柯米尔来说,此次在四川的采访,总能让他想起他的祖国。

  在简可看来,1935年的红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结盟,是决定红军命运的一个关键性事件,他认为这与与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时期,凯末尔亲自前往东南部山区争取当地部落的支持,为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扫清障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革命历史事件,四川的震后重建也让简可印象深刻。“土耳其常有地震发生,因而我在采访过程中特别注意有关‘5·12’大地震重建的部分”,他解释。“尽管受灾严重,但整个四川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抗震救灾以及相关的重建工作,处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认为这很值得地震频发的土耳其从中借鉴经验。”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以农民为主体,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在“新西行漫记”中,波兰籍记者姚伟涛同样认为,要了解中国革命,了解中国的发展,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

  姚伟涛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八年,与他的其他外籍朋友一样,基本都生活在大城市里,“以前也经常在媒体上看到过关于中国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报道,但总是没有一种直观的感觉,而此次去延安,终于有机会深入中国西部的农村进行采访。”他这样告诉记者,“通过这次采访,我意识到中国并不是处处都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一样发达,而是一个非常多元和复杂的国家。”

  姚伟涛说,在延安革命老区,志丹县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前农民们都在山上种地,山都光秃秃的,农民收入也不高。后来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项目,在山上建立了生态保护区,进行绿化,农民们也迁移到山下的新村子,种植大棚蔬菜,收入明显提高,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作为此次活动的发起者与组织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明华评价“新西行漫记”是一次以不同客观视角记录今日中国的媒体行动。(陶禹舟)

责任编辑:逯江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