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中国民间艺术为何走失在日本?
发表时间:2011-08-25   来源:北京晨报

寻找一段走失的民族精神

缂丝艺人王玉祥指导王浩然制作缂丝作品。

  王浩然,江苏南通人,缂丝工艺传承人王玉祥之孙,传统纺织研究者。

  离开北京已经几个月了,像大多数传统文化传承人一样,27岁的王浩然也在纠结与矛盾中。

  一方面,他们需要成功的市场运作,让更多人认可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技艺,将传统的灿烂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但,你只能选择其中之一。这意味着,你将抛弃也许是更好的那个选择。

  这不是一个能十年磨一剑的时代,各方面的压力与诱惑,让你难以静下心去,满怀敬意地沉入创作中。

  于是,王浩然回了南通,为了一片天空,那是数千年的辉煌与坚持,是多少代巨匠们尊严的凝聚,他们曾一生坐在织布机前,听着单调的轧轧声,他们将魂魄与精神也织进了纤纬中,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无论沧桑如何变换,他们留下的作品却依然能感动我们,依然能让我们热泪盈眶。

  缂(音刻)丝,太多的人已经忘掉了它的读音,然而,那其中所蕴含的,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工艺精神。难道,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真的要彻底遗忘它吗?真的要彻底抹去这段记忆?一个失去灵魂的现代化,又该如何安放我们的精神家园?

  王浩然坚持着,在这份坚持中,有苍凉与悲壮。

  缂丝并不神秘

  所谓缂丝,是一种传统的蚕丝纺织技术,呈现出雕琢镂刻般的效果,双面皆有立体感。

  缂丝并不神秘,它用“通经回纬”技术,即梭子在经线中穿梭,在有图案的地方,不贯通全幅,而是用小梭子挖织,使织物的色与色之间呈现断痕,类似雕刻,也叫“通经断纬”,但说“断纬”不科学,因为纬线并没断,应是“回纬”。

  回纬的作用在于:老式织布正面干净,但背面凌乱,而回纬法让正反面都一样。

  缂这个技术很早就有,在古希腊,缂毛技术7000年前就已存在,新疆出土过战国时期的缂毛织品,从理论上讲,此时缂丝也应出现了,但丝织品很难保护,所以在考古中尚未发现相关证据。

  中国人独有的合花线

  在缂丝中,“合花线”技术是中国独有的,什么是合花线?比如织一朵牡丹花瓣,从大红到白之间,要逐步过渡,一般纺织是用过渡色块来逐级褪晕,而合花线技术可以做成渐变。它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绞捻在一起,仿佛绘画中调色,所以明代画家董其昌称缂丝为“以梭代笔”。

  为什么只有缂丝才有这种技术?因为古代西方纺织用羊毛,印度用棉花,它们都没蚕丝纤维长,一根丝线是由数毛蚕丝绞捻成的,用合花线技术可以配出各种颜色来。

  缂丝在唐代还没有合花线技术,只能织几何图案,多用来做腰带。到北宋,随着院体画派的发展,缂丝开始采用国画来做底稿,合花线技术能逼真地表现出笔意的浓淡,一下从纹样制作跃升为艺术欣赏品。故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缂丝与刺绣归入书画类,不再当成纺织品。

责任编辑:白 羽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52859&encoding=UTF-8&data=AAViWwAAAAcAAB7tAAAAAQAz57yC5Lid77ya5Lit5Zu95rCR6Ze06Im65pyv5Li65L2V6LWw5aSx5Zyo5pel5pys77yfAAAAAAAAAAAAAAAvMC0CFQCJaLdXQiMGM3L0fUAqS8VDYFxxrwIUaVjMSJJtsnOF1mHVRQki3sj7BvA.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352859&encoding=UTF-8&data=AAViWwAAAAcAAB7tAAAAAQAz57yC5Lid77ya5Lit5Zu95rCR6Ze06Im65pyv5Li65L2V6LWw5aSx5Zyo5pel5pys77yfAAAAAAAAAAAAAAAuMCwCFD6l-FWK8ew1Y6oJLB55j92B9GvoAhRGiX-_rJ0qfbSv3LIRe0rpaPTKlA..&siteid=7